[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383833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六国论》(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晨读新课启航,第9课 六国论,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课文对译,善始善终 古人云“持之以恒”乃做人之根本。回顾历史,我们不免惊叹于伟人的成功。史学家司马迁为写史记花了九年的时间,李时珍用了十五年完成本草纲目,托尔斯泰用了二十七年写成战争与和平。正因为他们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精神,铸就了他们的成功。因此,做人应善始善终,才能创造辉煌的明天。,为何诸葛亮肯效命于刘备军下?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咨臣以当世之事”,打动了诸葛亮,也为刘备的建国大业打下坚实基础。试问当初如果刘备去

2、完一次草庐而不了了之,诸葛亮会帮助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越王勾践若不卧薪尝胆十年,而是无助地吟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能创造“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吗?显然,只有善始善终的人,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为自己的成功提供可能。 做人善始善终,是我们的人生写照。从今天起,做个善始善终的人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大器晚成者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轼22岁,辙19岁),翰林学士欧

3、阳修得苏洵文20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著作有嘉祐集。,北宋中期,国势日衰,民族矛盾十分严重,契丹、西夏不断骚扰,使宋朝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进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在形势如此有利的情况下,真宗却一味求和,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宋的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求和,宋反而给西夏银、绢、茶。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4、极大地损伤了国,力,给宋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像。六国就是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灭亡的,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得到和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针对这种情况,撰写了此文。,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论文论体,以议论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透辟。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是史论。,厌,餍,满足,当,倘,如果,无,毋,不要,两个词,其,它;实,实际上,祖辈和父辈,到了的地步,智谋和力量,两个词,可以,凭借,旧事、成例,日

5、,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事,侍奉;礼,礼遇,礼待,坚守正义,自取下策,使退却,援助,攻取的方法,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保全,坚持到最后,招致,名词,兵器,武器,名词,战争,名词,军队,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因此,名词,缘故,副词,互相,代词,动作偏指一方,名词,丞相,动词,结交,亲附,连词,和,介词,跟,动词,治理/介词,被,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写,副词,最终,动词,坚持到底,形容词,整,全,动词,死亡,连词,假使,如果,动词,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接近,临近,副词,从前,往昔,副词,起初,副词,才,动词,开始,副词,刚刚,动词,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形容词

6、,凶暴、凶恶残酷的,动词,暴露,副词,或许,代词,有的人,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表示否定判断) 2斯用兵之效也(用语气词“也”来表示判断)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1洎牧以谗诛(诛,被诛杀,语意上表被动) 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三)省略句 1奉之弥繁(省略主语“诸侯”) 2侵之愈急(省略主语“秦”)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主语“齐人”) (四)状语(介词结构)后置句 1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充当状语,现代汉语语序当为“赵尝于秦五战”) 2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充当状语

7、,现代汉语语序应当为“其势于秦弱”)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语序应当为“后秦再击赵者”),(五)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天下之大”即“偌大的天下”,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内容提要,作者在本文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结构概览,D课文前两段提出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 解析:课文第二段议论的是“赂者”对“不赂者”的危害。 答案:C,二、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

8、面问题。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诸侯赂秦的错误做法的一项是 ( ) 大则得城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明日割十城 奉之弥繁 诸侯之地有限 A B C D 解析:指秦国靠诸侯贿赂得到的土地,不是直接表现诸侯赂秦的做法。指诸侯祖辈父辈艰难获得了土地。客观表述诸侯国的实情,非做法。 答案:C,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各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

9、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解析:D项,此段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答案:D,三、阅读课文第四段,完成下面问题。 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燕国御秦策略的一项是 (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至丹以荆卿为计 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 B C D 解析:是齐国的做法,是赵国的做法。 答案:B,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

10、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解析:C项,齐国灭亡在于“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 答案:C,四、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完成下面问题。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五段开头以“呜呼”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 B作者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的根源,同时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C第六段的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11、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既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又告诫北宋的“为国者”,第六段中更是将秦国与北宋类比,指出统一的北宋具有战胜契丹、西夏等外患的可能。,解析:第六段中,作者是将六国赂秦与北宋向契丹、西夏割地赔款进行类比,提醒北宋统治者应引以为鉴。 答案:D,解析:B项,课文第三、四段,扣住分论点,分别从 “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B,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

12、,发人深省。,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文章开篇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正面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3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 例如,作者在写六国并力向西,秦人势必陷于困境时,用了“食之不得下咽”,表现出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还带点幽默味道。再如,“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是对偶,又是互文,使得文字简练。,课内素材,苏洵在

13、六国论http:/ 中阐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记叙了赵国同秦国作战的五次情况,赵国的大将李牧面对强敌,奋起抗秦,取得了二败三胜的战绩。后来秦国再次大举来犯,李牧从容指挥,接连击退秦兵。但这时赵王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死了抗秦的主帅李牧,秦兵乘机大肆进攻,终于灭掉了赵国,邯郸成为秦国的一郡。作者慨叹赵国用武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应用角度:“坚持才会胜利”“用人不疑”“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善始更要善终”“居高位者不能听信谗言”等。,应用片段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也断送了赵国的大

14、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为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鲜活素材,“称”爱情 按照民间习俗,结婚前先订婚,通 常男方要给女方送去订婚礼金。而在山 东菏泽,时下的订婚礼金水涨船高,某 些地方订婚要“三斤三两百元大钞” (约13万元),市民大呼订婚订不起。,热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的疯涨,人们的婚姻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切向“钱”看齐!原来多数男女谈恋爱只谈感情,很少谈家庭经

15、济、父母地位等。然而,现在则恰恰相反男方在城区没有房子坚决不嫁;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不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女子产生“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思想观念。这种不健康的思想必将导致价值观的扭曲,这显然不利于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吗? 董 鸥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老苏的观点很明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言以蔽之,“赂 秦”也。对这一观点的论证,似乎也不失严密和客观。其然乎,其不然乎?笔者以为,从表象上观之则然,追根溯源则不然。赂秦,确确实实地发生过,而“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中也不乏深刻,赂秦之害可见,一斑,但若因此而断定六国即亡于赂秦,似乎还是停留在表象。土地乃立国之本,赂秦者怎会不知?知而为之,或者甘心灭亡,得过且过;或者迫于情势,被逼无奈。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者,战国之雄也,赂秦自然是“为秦积威之所劫”,积威者何?实力也。实力不济于是赂秦,这才是灭亡的深层原因。,也许有人会说,山东诸国,不乏忠智勇武之士,更有合纵之策,如能真正联合六国之力,“并力西向”,何惧一秦哉?因此认为实力不是问题,合纵之策不能行之,“纵散约败”,才是破灭的根本原因。这同样只看表象而不究根本。七雄纷争,连横和合纵都只是权宜之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