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经典优质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0269467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菱学诗经典优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香菱学诗经典优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香菱学诗经典优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香菱学诗经典优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香菱学诗经典优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香菱学诗经典优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菱学诗经典优质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曲欣赏,枉凝眉,走近名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全书规模宏大,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金陵十二钗,黛玉 宝钗 元春 迎春 探春 惜春 湘云 李纨 凤姐 巧姐 可卿 妙玉,看看你能说出几个?,比一比,金陵十二钗正册,1、林黛玉 2、薛宝钗 3、贾元春 4、贾迎春 5、贾探春 6、贾惜春 7、王熙凤 8、史湘云 9、秦可卿 10、妙玉 11、巧姐 12

2、、李纨,金陵十二钗副册,1、香菱 2、薛宝琴 3、尤二姐 4、尤三姐 5、邢岫烟 6、李纹 7、李绮 8、夏金桂 9、秋桐 10、小红 11、龄官 12、娇杏,红楼梦,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共写了七百多个人物,其中称得上典型的也有数十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袭人、史湘云、妙玉、贾母、刘姥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他对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是现实主义的,而他对宝黛爱情深刻动人的描写、他们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美好的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则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而这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3、,正是曹雪芹对后来社会的奉献!,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 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所味甚深,而又博学通识,才华富赡,胸多波澜,笔无滞碍,才得成此绝世之作。,香菱学诗,曹雪芹,红楼梦,香菱学诗,香菱身世,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是甄世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节被骗子拐走,长大后被薛蟠买去做妾。,香菱被薛蟠强买为妾后,被改名为香菱。当薛蟠外出经商时,香菱

4、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后来在园子里,周瑞家的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香菱身世,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但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香菱身世,和本文相关联的故事情节: 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

5、“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学习目标: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仄(z)声 应瑒(yng) 庾( y )信 蘅(hng)芜苑 三昧(mi) 暧暧(i) 请柬(jin) 胡诌(zhu) 颦(pn) 嘟哝(nng) 姊(z)妹 怔怔(zhng) 暖香坞(w) 画缯(zng) 鳏鳏(gun),注音,浏览课文,概括香菱学诗的四个过程。,整体感知,香菱学诗过程,拜师,初作,再作,三作,黛玉教诗,奇句,“不以辞害意”,先读王维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再次李白七言绝句,“意思却有,

6、只是措词不雅”,不要受缚,放胆去作,“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不像吟月不扣题),呆,疯,魔,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香菱专心程度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品读(找一找),动作 神态,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品味文中表现香菱学诗如醉如痴的句子,“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正面描写,这属于对香菱的,作用:,表现她学诗的专注投入,乃至痴迷的境界,侧面烘托

7、,(宝钗)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 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 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宝钗: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仙了 可真是诗魔了。 宝钗: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作用:进一步突出香菱学诗的投入与专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具体感人。,走进诗作 精读赏析,品味香菱所作的三首诗,咏月(第一稿)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吟月(第一稿),

8、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观赏,诗意浅,无余味可寻,第二联措词不雅。堆砌前人咏月的辞藻,无真情实感。,咏月(第二稿)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有所进步,但全诗在咏月色很美而不是月亮本 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前两首都没有将自我放于诗中,诗中无我,为 写诗而写诗,使人感到淡而无味。,吟月(第三稿)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最后在嫦娥的

9、“自问”中融入了作者孤单无依的感情,诗中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鸡唱、闻笛、倚栏”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这样诗就有内涵了。,你觉得最后香菱梦中得诗,是否真实,为什么?,看似梦中所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资质好,领悟力高,态度:乐学、善学 、苦学 (态度决定一切),得名师(黛玉)指点,大观园优雅美好(环境造就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 香菱是个 ( )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香菱是一个、天资聪颖(聪明灵秀)、热爱学习、苦志学诗、悟性极高、精血诚聚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

10、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善于鼓励。,教学讲究方法: 让香菱多读,学一流的诗。 强调实践。,严格:多次评论,指出不足。,良师黛玉,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可课文中并没有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认为黛玉是个 ( )的人。 理由是( ),黛玉为人的主流是实在、热情豁达,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学识深厚。,评价林黛玉,学有所得,学过本文以后,你觉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借鉴?,“香菱学诗”的启示,香菱学诗反映出的正确的学习

11、态度与方法 乐学: 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理想的追求。 善学: 认真听讲,按要求去做,注重对所学内容的归纳与消化,注重品读、理解、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 苦学: 苦心、专心、用心已到痴迷的程度。 (总结:做有心人,多读多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苦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顿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本文中,作者讴歌了香菱这个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

12、猴”之类,是极端粗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值得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到这等地步!这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红楼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妇女形象,充分反映了作者反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作者笔下的妇女们,都是那么光彩照人。,香菱,一个侍妾,痴痴学诗,有必要吗?,质疑:,香菱学诗就像一支清越的小夜曲,是她丰富醇美的心灵的一次曝光,是她精神自我的一次净化和升华,是她生命价值一次难能可贵的“实现”。在学诗中,香菱表达了她脱俗入雅的高尚追求,浸透了她对人生的美好理想,迸发了她身上的美和生命的诗意!,拓展:比一比,谁对的好,上联:黛玉多愁善感悲葬花 下联:,香菱如痴如醉苦吟诗,香菱,,一个美好的女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随着薛蟠的归来,香菱终究离开了大观园。 等待她的,是薛蟠正妻夏金桂的敌视与折磨,渴望美好、苦志学诗的香菱, 饱受凌辱,终得病死。,美毁灭,辛酸 荒唐,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此中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