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培训材料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26600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60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课程培训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培训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培训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培训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培训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培训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课程培训材料(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生活,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培训材料,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型的理解,1、从课程开发模式看 2、从课程内容主体看 3、从教和学的方法看,综合的依据:,1、从课改背景看 2、从儿童生活看 3、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看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看,综合的内容,1、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达到认知、情感、行为、能力同时发展 2、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生活、手工、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课程综合 3、多重价值的综合,怎样综合的,1、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以总目标和

2、分目标分述的方式,呈现“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综合发展的要求,怎样综合的,2、以儿童生活的4个层面设计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表述。 3、课程实施中,强调以一个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开展儿童自主性活动,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综合的意义,1、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产生影响,提高关注知识的联系、整体认识和理解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有利于儿童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1

3、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4、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二、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

5、之外进行。,(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

6、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三、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二)课程结构框架,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康康熊) 愉快、积极地生活(乐乐猴)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爱爱鸽)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创创鼠),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 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

7、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 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

8、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积极向上。,(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浅显知识。,(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9、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健康、安全 地生活,愉快、积极 地生活,负责任、有 爱心 地生活,动脑筋、有 创意 地生活,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四个方面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实施中不要将之机械地割裂开来。,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四)教学活动 (五)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一

10、、教学建议,(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三)教

11、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

12、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四)教学活动,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1.讨论 2.资料调查 3.现场调查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6.教学游戏,7.参观访问 8.欣赏 9.练习 10.讲故事 11.讲授 12 .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五)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

13、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效益。,二、评价建议,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一)评价的特点,1.过程化 2.评价多样化 主体多样化 角度多样化 尺度多样化 3.重视质性评价,(二)评价方法,1.观察 2.访谈 3.问卷 4.成长资料袋评价 5.儿童作品分析,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

14、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本课程的资源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 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1.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

15、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2.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

16、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2)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3)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一、教材总体情况介绍,教材观 教师观 学生观 教学观,一、教材总体情况介绍,教材观,二、教材的主要特点,1、使教材成为与儿童对话、需要儿童创造的文本 2、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