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264576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8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专题选讲(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入,第一讲:古代经济发展,一、古代农业生产力状况,(一)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与提高,1、铁器推广: 春秋战国开始推广秦至越族汉至西域,2、耕作农具: 播种:耧车(西汉) 牛犁具:春秋开始西汉二大直辕犁唐朝曲辕犁,灌溉工具:魏翻车唐朝筒车,(二)水利工程兴修与江河治理,1、开凿水渠与运河 秦: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秦朝) 西汉:关中六辅渠、白渠、龙首渠 隋、元:开凿大运河,2、治理黄河:汉(汉武帝、东汉明帝)魏、隋、唐,(三)农作物栽培、推广和引进,商周:五谷已种 两汉:北方主种小麦,南方主种水稻 南朝:小麦在南方推广 两宋:引进占城稻,南北农作物推广;棉花推广到江、淮,水利工程特点: 1、前

2、期以修建灌溉性工程为主,后期以修建交通性工程为主。 2、灌溉工程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关中平原。 3、交通性水利工程主要建设于大分裂后的统一王朝,与巩固统一有关,也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明清:棉花推广到北方各地;引进美洲玉米、烟草、甘 薯等;岭南三季稻,二、古代农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一)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奴隶社会: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国有制:王田制、均田制、屯田制 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 自耕农所有制:封建国家税源所在,(规律及认识:土地兼并,私有化提高体现封建社会的向前发展),(二)赋役制度的调整,1、过程: 春秋:初税亩 西汉:编户制度 北魏:租调制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

3、法 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摊丁入亩(地丁银制) (内容及特点),2、演变规律,赋役制演变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其一:反映封建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变大,政府的抑商政策逐渐淡化。 其二: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反映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前进。,三、古代手工业发展,(一)纺织业,1、丝纺织: 西汉:发明提花机,丝织品种多。 蜀汉:锦行销,成都称锦城。 唐朝:花鸟纹锦。 北宋:四川水平高。,明朝:苏、杭发达,出现手工工场。 清朝:南京、广州后来居上。,(二)棉纺织: 南宋:棉纺织成为产棉区主要副业 (元朝:黄道婆改革,松江棉纺业兴盛。) 明朝:松江

4、为中心,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三)冶铁业: 春秋:木炭作燃料皮囊鼓风冶铁。 战国:冶铁中心宛、邯郸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冶铁,纺织业发展原因?,1、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原料; 2、纺织技术提高的推动; 3、人民的生活需求; 4、封建政府重视(财税需要),北宋:徐州等地为冶铁中心 明朝:焦碳冶炼金属,火药爆破法采矿 清朝:广东冶铁,(四)陶瓷业: 秦朝:兵马俑 唐朝:“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青瓷。 北宋:景德镇为瓷都,定窑白瓷、汝窑青瓷 明清:景德镇为制瓷中心,四、古代商业的发展,1、战国:城市兴起,中原市场形成 2、清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流通 3、西汉:开辟中西商道丝

5、绸之路,中国走向世界。 4、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5、唐朝:长安为国际大都市,商业有专区“市”(原因) 6、北宋:东京商业繁荣,突破“坊”“市”界限;大量货 币 流通,四川出现“交子” 7、南宋:外贸发达,东达朝、日,西至非洲,著名港 口(广州、明州、泉州),8、明朝:商业更加繁荣三十多座商业城市;大量农 工产品投入市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9、清朝:逐渐闭关,禁止国内外贸活动,五、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1、过程: 三国吴:江南开始开发 南北朝:南方赶上北方 唐末五代:南移趋势加速 南宋:南移完成,重心在南方 (元朝:南方重心地位巩固),2、重心南移表现: 隋朝开凿大运河;南宋谚语“苏

6、湖熟,天下足”;元朝开辟漕运海运;明清江南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3、南移原因: (1)北方人民南迁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政治中心南移影响 (4)南方地理区位优势等。,4、认识:,(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科技和人才是经济发展推动因素 (3)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经济发展必要条件。,(二)休养生息政策(重农)主要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 2、西汉:休养生息政策 3、三国:重视农商 4、唐初:调整政策 5、北宋:王安石变法 6、明初:休养生息政策 7、清初:调整政策 (掌握基本内容),六、历代统治者农业生产关系调整,(一)基本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及其评价 主要表现:

7、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强化本末意识;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以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定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从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 作用评价:封建社会前期对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该政策把农业与商业对立起来,后期积极性为次消极性为主,违反经济规律,阻碍新生产力发展失去与西方竞争机会。,七、古代经济发展(政策)规律及特点,(一)经济政策演变规律和特点 1、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由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地位决定。封建国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重农或抑农,以农业立国成为中国封建

8、社会传统治国主张。 2、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因此安定和控制农民是地主阶级制定政策的又有出发点。,(二)古代各部门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 1、不同行业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农业是基础,决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并为手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农业和手工业又是商业发展基础,商业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发展。,2、古代经济发展共同原因: 稳定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了后继王朝统治者调整政策,而且政策有连续性; 生产工具和科技进步; 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加强;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八、古代人口问题与生态灾难,(一)人口问题 1、人口观念: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

9、。,2、人口分布与迁移:分布不均,频繁迁移: 基本规律: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中原汉族人口南迁江南; 东南沿海人口远走南洋; (中原人口迁西北、北部边境等。),(二)生态灾难: 1、灾难表现:水、旱、地震、山体滑坡等 2、成因:自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人为因素滥恳、滥伐森林、滥牧,与水争地等 3、影响: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社会稳定,往往导致农民战 争;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讲:古代政治,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规律,(一)成因:,1、封建经济基础决定; 2、封建地主需要其保护保护剥削。小农需要其维护生产。 3、战国法家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理论成为思想来源。,(二)建立完善过

10、程,1、建立秦朝: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建立皇帝制;三公制; 地方郡县制。,2、巩固两汉:西汉初年剥夺王国权力,解除王国对 中央的威胁,实行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3、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辅之以科 举 制扩大封建统治基础。(认识该体制的进步性) 特点:用分散相权办法加强君权;官员选拔制度化并择优,提高行政效能。,4、加强宋元:北宋强干弱枝分地方权:剥夺地方军、政、财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地方行政体系重大发展,中央对边疆地区直接管理制度。,5、强化明清:明朝废丞相和行省,权分六部和三司, 辅之以特务和八股取士制;清朝增设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如何评价?,

11、积极性:封建社会中前期,该制度 适应生产力要求,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建设,组织力量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步性为主。 消极性:君权至高无上易于形成暴政;蔑视人权对抗民主,束缚和抑制了民族的才智和创造力;派生庞大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易于出现政治腐败。 后期走向反动,束缚新生产力发展,消极为主。,二、封建国家统一规律,(一)总体趋势:,统一是主流,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交替发 展中走向统一的。,(二 )四次实现大一统的朝代: 1、秦朝: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西晋:280年灭吴结束三国分裂时代统一全国; 3、隋朝:589年灭陈结

12、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4、元朝:1279年结束辽宋金以来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三)主要原因;,客观因素(历史潮流):1、封建经济发展;2、民族融 合即民族凝集力不断加强;3、民心思统一;,主观因素:1、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作用;2、中心力 量的作用;3、杰出人物作用等。 (结合各个具体时期分析原因),(三)统一的重要影响: 1、保持了社会稳定有利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3、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4、中国地理条件整体的统一性;5、中原文化先进性和强大的吸引力。,疆域四至,秦|唐,大海,元|清,太平洋,东,台湾等岛屿,元清,东南,南,秦朝,南海,唐元清,南海

13、,西,秦,唐,清,陇西,咸海,跨葱岭,外兴安岭,库页岛 (唐清),东北,北,秦,长城,清,西伯利亚,巴尔喀什湖北岸 (唐清),西北,三、古代治乱兴衰,(一)主要“治世”政治清明时期,1、文景之治 2、光武中兴 3、贞观之治 4、开元之治 5、康乾盛世,(二)盛世表现:,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科技文化发达;对外交往较频繁。,(三)治世原因:,1、统治阶级调整政策,开明治国,重视民本; 2、广大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统治者重视人才任用贤能治国; 4、开放政策:加强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四)对“治世”的认识: 古代治世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应肯定。 但它

14、建立在对广大人民压迫和剥削基础之上,并带有封建史家的夸大溢美之词。 再者统治者不能保持“治世”的长久,继之以乱世,循环反复。,第三讲:古代民族关系,一、古代民族关系基础理论,1、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交往、和睦相处。 2、因为历史和民族差异,民族间也有战争,但这是支流 3、历史上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因此,表象上的民族矛盾实质为阶级矛盾。 4、祖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杰出人物的言行只要有利于民族融化,都应给予充分肯定。 5、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与否之争,其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先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6、历史上民族融化的高潮往往出现在战乱频繁、国家分裂时期,这说明民族融化的自

15、然性和不可逆转性。,7、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最终结果,往往是落后一方文化被先进一方文化所同化,这是人类历史永远向前的规律使然。,二、民族融合规律及特点,(一)民族融合几个阶段及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兼 并战争使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加强。 2、三国两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第一个高潮。 3、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得到新发展。 5、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第二高潮。尤其是元朝,民族融合发展到新阶段。 6、明清时期:民族融合第三个高潮时期。,(二)民族融合主要途径(略),(三)民族融合基本原因:,1、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原因。 2、封建国家分裂时期

16、,各民族人民在避乱中加强交往联系。 3、在反抗反动统治斗争中各民族人民加深友谊。 4、封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交往联系。 5、封建统治者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融合。 (西汉、三国蜀、北魏、唐朝统治者开明政策事例),三、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东南: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清朝:康熙帝时设台湾府,后期设台湾行省。,东北:唐朝黑水都督府,渤海郡王 元朝辽阳行省 清朝黑龙江、吉林、盛京三将军,西北:西汉西域都护 唐朝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元朝岭北行省 清朝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西:西藏元:宣政院管辖,正式成为行政区。 清朝:设驻藏大臣与宗教首脑共管,四、历代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方式):,1、设施机构加强管理:,(汉、唐、元、清等朝代管辖边疆少数民族的机构),2、联婚、和亲政策:如汉朝与匈奴、唐朝与吐蕃,3、册封少数民族首脑:如唐朝的册封、清朝册封达赖 斑禅制度。,4、派遣使者加强联系:如汉朝使节通西域、三国和隋 朝使者去台湾。,5、反分裂维护团结斗争:,6、少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