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湖南大学,杨胜刚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263571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4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湖南大学,杨胜刚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湖南大学,杨胜刚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湖南大学,杨胜刚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湖南大学,杨胜刚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湖南大学,杨胜刚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湖南大学,杨胜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湖南大学,杨胜刚(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主讲人:杨胜刚 博士 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第2章 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2.1货币本质与职能及货币定义的研究不断深入 2.1.1早期的货币本质观 (一)货币金属观 重商主义以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孟等为代表。认为,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货币是惟一的财富,流通是增加财富的惟一源泉。 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在货币本质观上主张,货币必须是金银,必须有十足价值,反对伪造货币(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二)货币名目观 货币名目论者

2、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是一种价值符号。因此,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 名目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斯图亚特等人。,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都只是从货币的某些个别职能来认识货币的本质。 金属主义从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认识货币,认为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忽略了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被不具有实质内容与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所代替,排除了可以由不足值的金属以至由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可能性。 名目主义则从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3、上认识货币本质,认为货币本来就是一种符号,是由国家权威规定的计量单位,忽视了货币在执行其他职能时必须具有实质价值,割裂了货币与价值的内在联系。,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1.2现代货币名目论的兴起和发展 (一)现代货币名目论的兴起 现代货币名目论的主要代表是克纳普、彭迪生和艾斯特。 (二)威克塞尔对现代货币名目论的发展 (三)近代货币数量说拓展了货币名目论的理论 以费雪和马歇尔为代表的近代货币数量说坚持货币名目论的货币本质观,但在货币的定义与职能的认识上拓展了货币名目论的理论。,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1.3 管理通货论主导地位的确立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职能并不仅限

4、于充当交换媒介,货币还具有另一项重要职能,即贮藏财富,而且这一职能对经济运行发挥着重大作用。 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不是由于自身有价值,而是由于货币的特征所致。 凯恩斯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建立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也进一步阐释了货币的财富贮藏职能。,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1.4 货币定义之争与货币本质观的进一 步发展 “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之间的“通货论争”。 通货学派认为,只有金属货币及其代表银行券才构成一国的货币,而银行券以外的其他各种信用形态都不能算作货币; 银行学派则认为,不仅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是货币,而且由于活期存款等信用形态同样发挥着交换媒介的作用,因而也应该属于货币。

5、 (一)佩塞克等从交易媒介的角度定义货币 (二)弗里德曼等从价值贮藏的角度定义货币 (三)简要评述,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尽管给货币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既无必要也不太现实,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西方学者还是倾向于把作为货币的基本定义。 就货币本质观而言,从传统的狭义的货币定义转变为相当广义的货币定义,其理论基础是在强调货币价值贮藏观,而不是强调货币的交换媒介的功能,因为除狭义的货币( )外,其他流动性资产一般不能作为交换的媒介,这些流动性资产的出现,倒是为人们贮藏价值提供了良好的手段。,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1.5 “新货币经济学”对货币本质与职能 研究的新思路 2

6、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布莱克、法马、霍尔等为代表的货币理论家创建了“新货币经济学”理论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以这三人命名的“BFH”体系)。他们认为,在未弄清货币的性质之前,货币不应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因为把整个理论框架建立在一个有争议的“货币”概念之上是不妥当的。,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布莱克采用“思想实验”的办法,设想如果实行一种完全不受政府干预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则社会的支付体系将不存在任何外在货币,支付将以各种方式进行。在多种流通手段并存的情况下,流通手段按记账单位标价,而不是用流通手段的单位来定义记账单位。这样,“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分离开来。 在一个自由

7、放任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下,“货币”现有的两大职能将由不同的东西分别承担,“货币”将会被取消,货币的性质将会因此而发生很大的改变。,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2货币与经济关系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 2.2.1货币与经济关系理论研究的内容不断丰富 货币中性论和非中性论是有关货币在经济中作用问题的一种特定分析理论,重点是分析货币与经济变量的关系,即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否引起济中的实际变量的变动以及引起变动的传导机制。 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在经济中保持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这样经济活动就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由实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通常用

8、来判定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标志是名义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经济均衡带来的影响,“如果在由名义货币供应变动所引起的最初均衡破坏之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实际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应变动之前同时达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当模型不能满足这些条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主要区别在于: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仅仅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还是会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 只要名义货币供应量变动后只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不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进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和产出水平,货币就是中性的;反之则为非中性的。,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一)对货币中性理论研究的进展 1.古典学派完全否定

9、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 2.货币数量论以“货币中性”作为其基本命题并得到较大发展。 (1)早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思想。 (2)近代货币数量论通过建立数学方程式对货币中性思想的发展。 (3)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将货币中性理论发展为:货币短期非中性和长期中性论。,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3.威克塞尔的理论突破将货币中性观建立在货币对经济具有实质影响的基础之上。 4.哈耶克继承威克塞尔的理论并将其发展成为系统的货币中性理论。 5.帕廷金通过引入“实际余额效应”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修正的货币中性理论。 6.“自然率假设”:合理预期

10、学派的货币中性论。,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二)对货币非中性理论研究的进展 1.凯恩斯从宏观货币经济的角度研究了货币非中性问题。 2.现代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1)新剑桥学派的观点。 (2)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析。 3.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建立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理论对货币非中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2.2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争鸣 (一)促进论 (二)促退论 (三)中性论 对于上述三种理论的支持率,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曾作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6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两例(埃及和乌拉圭)支持促进论,有16例支持促退论,38

11、例支持中性论。,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在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80年代兴起的“新货币经济学”的理论引起了西方理论界的关注。 “新货币经济学”对主流货币理论过分强调货币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在未弄清货币的性质之前,货币不应成为货币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他们甚至断言要取消“货币”,通过取消货币来实现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统一,并进而回避“哈恩难题”。该理论学派认为,“BFH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货币对经济均衡的破坏作用。按照他们的理论设想,是主张要实现没有货币的经济增长。,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哈恩难题 20世纪60年代,帕廷金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加入到瓦尔拉斯一

12、般均衡分析中,得出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相统一的结论。对此,哈恩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商品具有真正的交易价格,只有当货币具有“正价值”时,将其视为商品在逻辑上才能成立。但是,现代纸币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理论价格为“零”。将“正价值”为零的特殊商品加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中等于没有加入,市场仍然是物物交换的均衡而不是货币均衡,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并未实现统一。,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2.3 货币与经济周期关系理论研究的深入 (一)20世纪初用货币因素分析经济周期的理论形成 (二)2030年代货币与经济周期关系理论研究的进展 (三)40-50年代相关理论研究处于低潮期 (四)60年代以后

13、该领域的理论研究重新受到关注并取得新的进展,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3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货币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以及公众、商业银行等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而不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意愿,因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 货币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行为,而不是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因而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量是能够进行有效控制的。,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3.1 关于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的早 期论述 (一)货币本质观与货币的内生

14、性、外生性 (二)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分析 货币数量论主要是用来解释货币供应量变动与价格总水平变动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该学说认为物价的变动是由货币数量的变动引起的,或者说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3.2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2.3.3货币学派对外生货币论的拓展 (一)弗里德曼、施瓦茨运用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可控性 (二)卡甘对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理论的补充 (三)货币学派的其他学者对上述理论的发展,2004年10月,西方货币金融理论,2.3.4 新剑桥学派对货币“内生性”的论述 2.3.5 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内生性与外生 性理论的发展 2.3.6 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理论的简要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