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及国土开发与整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22265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问题及国土开发与整治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环境问题及国土开发与整治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环境问题及国土开发与整治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环境问题及国土开发与整治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环境问题及国土开发与整治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问题及国土开发与整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问题及国土开发与整治(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区域国土开发与治理,基础知识,1.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4.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联系: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一定的空间, 从环境中取得物质和能量。 B.人类消费活动产生的废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环境的反馈作用:人类作用环境的同时,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反馈作用 。,环,境,人类 社会,物质 能量,废弃物,一人类与环境:,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 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 发达国家

2、突出 2. 生态破坏: 滥伐森林、过渡放牧、陡坡开荒、 不合理灌溉、过渡捕猎、工程建设不当, 发展中国家突出,三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1.地区差异: 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全球是发展中国家严重。 2.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 A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B 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C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国际河流上游被污染、热带雨林破坏、CO2 增多、O3层破坏,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人口压力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主要问题: 1.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 2.

3、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 3.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二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1.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2.长期采用不合理的生产方法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三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具有的价值,采取损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结果造成全球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出现的,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弱 2.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不能正确认识 人地关系,大规模改造自然 3. 征服自然:工

4、业革命后,人类试图主宰自然 4. 谋求人地协调:近代(70年代),人类认识 逐渐走向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包括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原则: 1.公平性原则:人与人、人与物种。 2.持续性原则: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 境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制定全球性目标和政策。,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一.三大自然区的特点:,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热量条件的变化,二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水分的变化200mm降水量线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3 青藏高原区的垂直差异,水平:地形:高原、山

5、脉;NWSE 降低 气候:NW干燥,SE暖湿 植被:NWSE:高山荒漠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山地森林 垂直:喜马拉雅山:山麓山顶: S坡: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灌木林 -高山草甸高寒荒漠积雪冰川 农业:谷地农业高原山地牧业,二.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1依据: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及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范围: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 浙、闽、粤、桂、琼 中部:黑、吉、内蒙、晋、豫、皖、鄂、 湘、赣 西部:陕、甘、宁、青、新、渝、云、贵、 川、藏,(二)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1发展水平: E:最发达,占50%以上, 中:次之, W:较落后 2发展速度; E;

6、快; 中:次之; W:较慢,(三)、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1自然原因 东部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海运便利。 西部高寒、干旱。距海远,闭塞。 2社会经济原因 东部:基础好,观念开放,城镇化水平高,开放政策优势。 西部:发展迟缓,农业比重大,3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A 东部地带: 1.优势:a.农业基地 b.交通便利 c.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d.文化水平高(45%大学,60%专家) e.城市密集(16%土地,45%城市,51%城市人口) 2.问题:a.能源、原材料不足 b.北方淡水短缺 c.城镇环境污染 d.江河下游防洪,3发展方向: a. 发挥沿海优势,对内成为培养人才咨询、 信息

7、基地对外经济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 b.发展三产和集约化农业,缓解能源、交通、原料、缺水 和环境污染问题。 c.发挥技术优势,改造传统工业基地,发展高精尖产品。,B、中西部地带:,1. 优势:a.面积辽阔,能源矿产丰富 b.天然林牧场,主要的农牧产区 c.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 d.边境贸易 2问题:a.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落后 b.运输能力低,生态问题突出 3发展方向:a.加快能源、原材料开发建设 b.改善生态环境(天然林、草场) c.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电网、水利、交通、通讯)发展边境贸易、旅游 d.发展农业商品化生产, (绿洲农业,牧业,林牧业),C、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发展,改善投资环

8、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开发。 首先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科教、科技创新; 发展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发展经济。 不利:占用农田、破坏景观、环境污染、地面塌陷、阻断水循环。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调节空间分布不均,改善气候,保护生物,利于水土保持、防止地面下沉。 对生物资源的利用:过度砍伐森林物种减少 合理利用:改良品种,提高产量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从地理环境:转移了污染,增加了就业。,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GPS定位和导航:

9、 二.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RS 全面系统提供资源状况,并用时更新。 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快速准确,变化,数据分析。 水污染,沙尘暴,地震灾害,天气预报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GIS 1城市信息管理城市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救灾防灾、城市环境管理:,试题题型,(4)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6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

10、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a,b,c,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读“中国主要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图”(图8),说明图例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环境问题。 a森林破坏 , b水土流失 , c酸雨 , d土地荒漠化 。,简述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共性原因。 人口压力大;资源利用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009年北京: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图2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2,回答2、3题。,2.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C.

11、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3.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2009全国2卷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13题。 1.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 D.研发基地 2.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2009年北京: 9. 在海岛开发的过程中,该岛( ) A.人口容量最主要受耕地资

12、源、矿产资源限制 B.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甜菜、香蕉和橡胶 C.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开阔,适宜建设深水港 D.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2009年北京: 36(3)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5分) 水土流失;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2009年北京: 40.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从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再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2009年全国1,9、该水源地内( ) 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 B平均海拔水

13、田低于旱地 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 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 1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主要对策是( )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治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 11、该水源地位于( ) A长江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考点突破,环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区域发展,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形地貌与河流; 地势地貌与气温; 地形与降水; 气候与河流; 植被与河流; 森林与气候; 高温与高气压; 锋面与降水; 地下水位与盐碱化; 温度、水分与土壤,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域差异:英国与日本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东、中、西部 湿地的功能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长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和防治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成因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经验对我国河流开发的启示 鲁尔区经济振兴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启示,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晋煤外运:东北(京包京沈线)、 华北(京包、大秦、石太、陇海线)、 南方(同蒲太焦焦柳线)、 (京广线、京沪、京九线) 2.西电东送:N:内蒙、陕西、山西华北 中:四川、重庆、湖北华中、东 S:云南、贵州、广西华南 3.西气东输:南疆轮南上海,靖边北京 4.南水北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