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0001943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3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2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管理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发现与科学发展 科学发现指科学工作者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时的发现; 科学发展指由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研究的推动。 20世纪以前,科学的发展主要采取科学家独立研究的形式,科学发展的模式也就是科学发现的模式。 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形式逐渐转变成以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为主,“科学发现”已不足以概括科学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科学发展”这一涵义更广的概念。,一、近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近代科学哲学的总体框架是逻辑实证主义。在这个框架之下,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归纳主义、演绎主义、假设主义曾先后被认为是科学发现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 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较系统

2、地提出了科学发现的模式。他认为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通过演绎来证明的知识,另一种是作为直接前提的知识,不能通过演绎证明,只能通过直觉的归纳来获得,归纳和演绎都是必要的。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由对立走向某种程度的综合,这是科学哲学的发展线索之一。,推理方式: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是由特殊事件或部分证据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又称为经验的通则化。(empirical generalization)。归纳法是从对数据的观察开始并从中发展出能够解释观察对象之间关系的概括性理论的研究方法。 演绎是由前提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演绎法是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并将其运用于特殊事件的研究方法。,归纳主义模式

3、,上图中,O表示事实, P表示(归纳)程序, T表示理论。,归纳主义模式,1620年,培根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归纳主义模式。主要观点如下: 1归纳不是对事实的简单概括,而是通过一定的归纳程序,揭示事物的规律。 2被归纳的事例,在量的方面要求种类齐全,数量充分,在质的方面要具有典型性。 3科学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过程和证伪过程,科学认识要经过许多不同程度确定性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最终的确定性。 4归纳是通过一系列中间公理逐级上升为普通公理的过程。,演绎主义模式,把演绎法作为科学发现模式来理解的近代代表人物是笛卡儿等人。 演绎主义相信有先验知识,演绎主义认为依靠理智的力量,能获得关于一

4、切事物的知识。从正确条件出发演绎而来的结论能提供绝对正确的结果。 在演绎主义模式中,观察和实验是体现一般定律,联系先验演绎与具体世界的中间环节。 演绎主义难于自圆其说的困难则是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公理的来源问题,以及如何确定公理的真理性问题。,演绎结论正确的必要条件,演绎逻辑的古典例证是人们熟知的三段论。演绎结论正确的是导致结论的前提的真实( true)和论证形式的有效(valid)。 例1: 所有的正式员工都不会偷窃。 张三是正式员工。 张三不会偷窃。 例2: 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未来难以预测。 我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 哪怕预测未来几个月的情况都是徒劳之举,归纳模式与演绎模式的比较,演绎逻辑

5、:“凡人都难免一死;S是人;因此S终有一死。” 归纳逻辑:由S和其他所有被观察的人的死之得到一个暂时的结论:凡是人都终有一死。 按归纳主义模式建立理论常常是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来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例如,社会学研究中“宗教的社会剥夺理论”的提出。 按演绎主义模式建立理论常常是首先根据已有的命题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或实验判断假设是否成立。例如,关于社会隔离和权利丧失感与政治暴力关系的研究。,例:备考时间与考试成绩间关系研究,演绎法从检验事物的逻辑开始,考试分数反映学生记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可以通过考前复习加以提高。由此得出假设,即复习时数与考试分数有正相关关系; 进行与假设

6、有关的观察; 将假设与观察进行比较,根据二者的接近程度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归纳法从观察开始,即收集有关学习时数与考试分数二者关系的资料; 找出对观察资料最具概括性的模式; 就两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式作出暂时性结论; 由于所作的观察仅仅是模式的来源而不是模式的检验。因此结论是暂时性的。,科学环,在实践中,理论和研究处于演绎与归纳的无限循环之中,可以用一个环形来表示这个过程:由理论产生假设,由假设导致观察,由观察得出概括性结论,而这些概括性结论则改善了原有的理论。被改善的理论又导致被改善的假设及新的观察,新的概括和理论的进一步改善。如此周而复始,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假设主义模式,在归纳模式和

7、演绎模式中,都存在假设的作用。到了19世纪,出现了科学发现的假设主义模式。假设主义模式被进一步发展为假设演绎法。 假设主义的模式可表示为: OHTE 其中,O表示事实,H表示假设,T表示理论,E表示检验理论的例证。,假设主义模式,假设主义认为,假设不是依靠归纳程序推导出来的,而是依靠直觉、猜测的作用发明出来的,在事实和假设之间存在着需要依靠理性的直觉加以沟通的裂缝OH。 假设主义承认经验事实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假设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理论要用实验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的最后标准在于与经验事实是否一致。 假设演绎法的三个步骤是: 假设 演绎 证实,溯因法,假设主义力图通过假设机制来解决归纳推理难以绝对

8、严密和演绎推理不能提供公理的矛盾,这样,假设由何而来便成为争论的焦点。 溯因法是解决OH(事实与假设)之间裂缝问题的一种逻辑模式。 溯因法把观察到的一系列事实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如小企业是大企业的过去,大企业是小企业的未来。这样看问题就可以从观察到的一系列事实中弄清楚事物发展过程,提出相应的假设。,二、当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的界限被逐步放宽,科学哲学因而能够解释更多学科的科学性问题。当代科学哲学提出的模式中影响比较大的是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 证伪主义认为,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数学和物理学才可以称之为科学。历史主义认为过去不是科学的学科,以后可以发展为科学

9、或半科学。新历史主义认为更多的学科都是科学。,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由波普(Karl R. Poper),在20世纪30年代在其研究的逻辑一书中提出。 “证伪主义”科学观的基本思想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必然潜藏着错误,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践的反驳或“证伪”,科学理论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定,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恰恰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本质特征。,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证伪主义认为,科学之为科学并不在于它的可证实性,不是

10、因为它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的例证,而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是因为它要受经验的检验,要在发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定和证伪自己,以便过渡到更新的理论。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 以证伪作为科学的界限,要比以证实为界限更为宽容。它允许未经证伪的理论共存、竞争,这有助于科学理论的“多产”。这种界限条件适应了当代科学理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这一突出特点。,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库恩和拉卡托斯。 库恩学说的核心概念是“范式” (paradigm) ,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进化和革命交替演进的过程。库恩把科学革命定义为范式的更替。 所谓范式,指的是科学家形成的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科学研究规

11、范。科学范式包括四个方面: 1. 世界观背景(共同信念); 2. 社会背景(共同遵守的惯例和成规); 3. 理论背景; 4. 仪器和方法。,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观点,库恩认为,一个范式成熟了,就叫作“常规科学”,不成熟的范式叫作“前科学”。前科学发展为常规科学,或常规科学发展为另外一个常规科学,都要经过革命。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常规科学在范式内渐进积累反常现象导致危机新范式出现并引起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渐进积累。 库恩学说强调范式同旧范式之间的不相容和不可比,这样的观点忽视了旧理论中包含的合理性和新理论中包含的继承性。,拉卡托斯的 “研究纲领”学说,历史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拉卡托斯,拉卡托斯

12、学说的核心概念是“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认为,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硬核”。初始条件和辅助假设则是硬核的“保护带”。研究纲领是由硬核和保护带这两部分组成的。 硬核是经过长期检验所形成的科学理论。硬核一旦形成,会受到保护带的保护,保护带的作用是在保护硬核时经受检验或被抛弃。当出现反常事例时,既定的研究纲领就会提出新的辅助假说。 如果硬核也要修改时,研究纲领也就瓦解了。,拉卡托斯的 “研究纲领”学说,拉卡托斯认为,研究纲领的发展有两条渠道: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反面启发法是从与研究纲领不同的方面来修改保护带,使研究纲领逐步完善。正面启发法是从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出发来指导科学研究。 拉卡

13、托斯主张,研究纲领的生命力取决于:(1) 能否指导实践;(2) 本身是否有所创造发展。 按照库恩的观点,社会科学没有建立起一个常规科学范式,因而不是科学。拉卡托斯认为:社会科学是有所创造的,但尚不能指导实践,可以算是半科学。,科学发展的新历史主义模式,新历史主义认为,所谓科学研究的问题,是一组有相互联系的信息群。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要弄清楚问题是由哪些有相互联系的信息构成的。科学范式中既有逻辑关系,也有信息关系。 新历史主义进一步拓宽了科学发展观。新历史主义认为,不仅自然科学,而且 “对生产和社会进行研究”的学科,都适用于信息群概念。这样,“更多的学科都是科学”。,关于科学发展

14、的“研究传统”学说,劳丹提出了一个“研究传统”概念,他认为,事物的突变存在着平滑过渡和剧烈变化的两种或多种形式。科学发展除了革命的途径之外,还有一种组合型的途径。可以由几种并没有产生危机的研究传统组合成新的研究传统。例如: 达尔文主义与孟德尔学说的组合,形成了现代遗传学。 政府行为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组合形成了布坎南的社会选择理论。,三、非理性主义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中,历来是理性主义占据正统地位。非理性主义科学发展观具有过激的成份,但它对理性主义中简单化的观点具有校正作用。 科学发展观中非理性主义理论主要有四种: (1) 观察渗透理论; (2) 理论不可证实; (3) 理论不可证伪; (4

15、) 理论发展动力的非理性。,观察渗透理论,黑格尔说过,同一句格言由老人和孩子说出来,其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观察渗透理论认为,人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客观的,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信奉地心说的第谷看到的是运动的太阳,支持日心说的伽利略看到的是静止的太阳。在经济观念中,重视环境质量的富国认为南美洲砍伐森林是破坏环境,追求生存温饱的南美洲人则认为是开发资源。 观察渗透理论弥补了照相式反映论的不足。但不能把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推向极端。,关于“理论不可证实”的观点,归纳主义认为理论是可以证实的。但归纳方法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方法。 对于或然方法,至少可以有三种

16、理解: (1)个别中包含着一般,通过对大量或然现象的归纳可以找到绝对真理; (2)或然永远不等于必然,或然方法是不可靠的; (3)或然方法可以提供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对真理。 “理论不可证实”是非理性主义的一个观点。它基于上述第二种理解。 按照第三种理解,“理论不可证实”应改为“理论不可完全证实,但可以提供不同置信度的证实”。,关于“理论不可证伪”的观点,证伪演绎的逻辑为: 如果H ,则E,非E,非H 按照证伪演绎的逻辑,理论上的预见只要有一次失败,理论就可以完全证伪。 皮埃尔杜恒提出:理论上的预见是基于一组前提提出的,作出预见的前提不仅包括有待检验的假说H,还包括形成理论假说H的背景条件,包括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程度、相关的概念、实验理论、实验设计理论、数据处理理论、观察理论、前提条件、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以及一切与假说H有关的理论知识。如果预见与证据不符,不一定是假说的问题。,关于“理论不可证伪”的观点,杜恒问题的演绎模式为: 如果H而且C,那么E,非E,非H或C 即使先行条件C无误,也不能简单地因出现反例而证伪H,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