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及动力机械基础绪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9934901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能及动力机械基础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热能及动力机械基础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热能及动力机械基础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热能及动力机械基础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热能及动力机械基础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能及动力机械基础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能及动力机械基础绪论(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Mechanics Basis,田径 汽车学院内燃机系 课程网站:,一、本课程的设置:专业调整后新开设的课,是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不仅限于现代动力设备的能量转换特点;能源结构的变化、能源利用方式的更新。 21世纪的特点:信息化。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 70年代的“多、快、好、省” 过去:从内燃机角度,如何有效应用?专业化 现在: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如何更有效利用,并节省能源;,二、学本课的目的意义 了解和掌握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和节能途径,不同能源的特点、利用方法及其评价。 三、主要内容 典型的几种动力设备装置中热能的转换

2、与利用。如 1内燃机中的热功转换 2涡轮机及喷气发动机中的热功转换 3锅炉及换热器中的热能的利用 4热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5. 制冷与空调设备中热能的利用等 6. 新能源及其利用,一、三代能源文明 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 人类发现用火以来经历了三代能源文明: 1、柴薪马车农业文明 人类第一代主体能源是柴薪。用树枝、杂草等作为燃料,用于燃烧煮食和取暖,用草饲养牲畜,靠人力、畜力并利用一些简单机械作动力,从事手工生产和交通运输活动。 从远古时代直至中世纪农业文明时代。,第一章 绪论,2、煤炭蒸汽机工业文明 18世纪西欧产业革命

3、开创的工业文明,逐步扩大了煤炭的利用。 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成为第二代主体能源。 以煤炭作燃料的蒸汽机,主要应用于使纺织、冶金、采矿、机械加工等工业,使之获得迅速发展。 同时,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得到巨大进步。 19世纪以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得由蒸汽轮机作动力的发电机开始出现,煤炭作为一次能源被转换成更加便于输送和利用的二次能源电能。,3、石油内燃机现代文明 公元前250年,中国人首先发现石油是一种可燃的液体。 185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石油工业由此发展。 19世纪末,人们发明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奥托内燃机和狄塞尔内燃机。 1908年,福特研制成

4、功了第一辆汽车。此后,汽车、飞机、柴油机轮船、内燃机车、石油发电等,将人类飞速推进到现代文明时代。 到20世纪60年代,全球石油的消费量超过煤炭,成为第三代主体能源。,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 煤炭、石油均为矿物能源,是古生物在地下历经数亿年沉积变迁而形成的,不可再生,其储量极为有限。 按现在的能源消耗,世界上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 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4、第四代绿色能源?探索中 60年代以来,“能源革命”的呼声日渐高涨。“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绿色能源,(包括如核能和可再生

5、能源,如水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逐步代替矿物能源。绿色能源将有望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二、热能及动力机械概述 热能:与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能量, 是能量利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量形式, 宏观现象:温差。 动力机械: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动力装置、设备。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可分割的关系,各行各业 离不开能源 热能与动力机械的关系:热能是动力机械的一种能源; 而动力机械是能源利用的具体体现。,;,1自然界能源的存在形式: 燃料类: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核燃料 以热能形式利用; 水力:水的流动动能或位能转换为机械能; 太

6、阳能:光能转换成热能;洗浴、供暖、制冷; 地热能:直接利用地热水(地热蒸汽)的热能,转换为供热,或间接地用于地热发电。 潮汐能:利用海水涨落时的能量,使之转换为其它能。 海洋能的利用:海水温差发电通过热能机械能 电能 风能:将空气的流动能量机械能电能 电能:可直接转化为机械能,2 热能的重要性: 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热能是利用能源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量形式。 在能源利用中,我国90%以上是通过“热”的环节而利用;世界各国平均85%以上都是通过热而利用能源。,第一章 基本概念,热能利用装置和动力机械的本质: 都属于能量的传递、转换和利用的设备。 在能量的传递、转换和利用过程中必有共同的规律和共同的

7、内容。 主要内容:介绍这种能量传递及转换利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 要求:了解能量转换原理和特点、方式,第一节 热能及其利用,一、能量的存在形式 能量? 产生某种效果或变化的能力。产生某种效果或变化过程中伴随能量的消耗和转换。 能量的类型:6种 1机械能:包括动能、位能(势能)、弹性能、表面张力能 特点:以功的形式表现,有效地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热能:与原子和分子的运动有关的能量 特点:宏观上以温度的高低表现;是基本的能量形式其它形式的能都能完全转换为热能,3电能:与电子的流动和积累有关的能。 特点:以静电场能或感应电场能的形式储存;以电流形传递电能;能有效地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 4辐射能(电磁能

8、):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发射的能。 特点:以电磁射线形式表现; 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分为 射线、x射线、热辐射、微波、毫米射线、无线电波等。 热辐射是原子振动而产生的电磁能,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射线、红外线等。 辐射强度与物质温度有关,并产生热效应叫热辐射。,5化学能:仅以贮存形式存在的能量形式。如燃料的化学能。 特点:与其它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相结合时释放出来。 如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而释放。 6核能: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能量,仅以贮存形式存在。如原子能等。 特点:在原子核中的粒子相互作用原子核反应时释放出来; 原子核反应,有放射性衰变、核裂变、核聚变三种,核裂变、聚变反应时释放大量能量。,二、能源及

9、其分类,能源?: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资源。 1按能源形式和来源分类为:三种 1)来自太阳的能量:太阳辐射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间接地来自太阳能。 2)来自地球的能量:储存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和原子能。 3)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能量:月球和太阳作用的潮汐能。,2按能源利用形态分类为:二种 一次能源:凡自然界中现存的、可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加工或转换而成的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一次能源又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3按人类使用能源的习惯分类: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常规能源:人类使用最多的常用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10、水能等。 新能源:尚未大规模应用的正开发应用或尚未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核聚变能等。,三、热能的发生,热能发生途径: 直接产生如地热能、海洋热能 通过能量形式转换产生 化学能的转换:燃烧放热反应,生成CO2和水 电能转换:焦耳效应 辐射能转换:热辐射 核能转换:核裂变和核聚变中释放出大量的热 机械能的转换:摩擦生热,四、热能的特点,能量的转换:人类所用能源基本上都是由一次能源经一次或多次转换而来。 汽轮机:化学能蒸汽的热能经汽轮机转换为机械能; 内燃机:化学能燃气的热能经活塞连杆机构转换为热能。 热能的转换: 机械能内燃机、汽轮机 电能热电发电 热能的传递: 换

11、热器不同温度水平的流体,通过固体壁从高温向低温流体进行传热。,五、热能的利用,热能的应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用领域): 1)电力工业火力发电或核发电,均应用热能转换。 2)钢铁工业炼钢、轧钢、高炉炼铁等均用热能; 3)有色金属工业铝、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用热能; 4)化学工业酸、碱、合成氨的生产过程 5)石油工业采油、炼制、输送等用热能; 6)建材工业建材的生产过程用热能。如水泥、陶瓷等; 7)机械工业铸造、锻压、焊接等用热能; 8)轻纺工业造纸、制糖、化纤、印染等用热能 9)交通运输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动力来之热能; 10) 农业及水产养殖业电力灌溉、温室培植、鱼池加温等 11)生活

12、需要供暖、空调、烹饪。,第二节 能量转换基本定律,一、热力循环 循环:工质从一个热力状态经过一系列的状态变化,完成热功转换后,回到初始状态的热力过程。p-V图或T-S图 正循环:热力过程顺时针方向,对外作功,净功0,如内燃机循环; 逆循环:热力过程反时针方向,消耗外功,净功0,如制冷循环。,奥托发动机问世前52年, 1824年(军旅生活中)在关于活力动力及其内燃机的考察中揭示卡诺循环。 热平衡:做功1/3; 排气损失1/3;冷却损失1/3 现在发动机,努力逼近卡诺效率 循环效率:,卡诺循环:,二 、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在热物理与化学等过程中的应用。 内容:能量形式可转换,但

13、总量不变。 :工质的能量 或,1对闭口系统: 对微小变化过程: 单位工质: 膨胀功的利用:W中推动活塞作功的同时,要克服大气环境压力 所以, 可利用的功为:,2开口系统: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传递和转换的同时有工质交换。 对稳定流动系统: 所以, 对流动系,有用功为轴功 ,工质流入、流出时的损失功为 故 令,H=(U+pV)定义为焓。则,对微小变化过程: 对单位工质:,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一定律:只表明能量传递和转换时,数量上的关系守恒;未表明是否转换?及条件 第二定律:表明能量传递和转换的方向性 实质: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非自发过程的完成,必须要有另一个自发过程来推动。,第二定律的数学描

14、述:熵增原理 孤立系统热力过程总是向熵增方向进行。 孤立系统:与外界无能量转换和传递,也无物质交换。 设,由工质、高低热源构成的孤立系统内进行不可逆循环,则,12:T1热源放热 34:T2热源吸热 工质经不可逆循环12341,从T1吸热 ,将部分转换为功w, 其余向T2放热 后回到原状态,所以,,循环的效果:T1放热,T2吸热,工质作功w,孤立系统总熵变化为 因,系统内部的不可逆因数, ,又 所以, 即 当可逆循环时时,循环1234112341,则, , 即孤立系统内进行的热力过程只能熵增或不变,而熵决不减小。 地球温暖化的熵增效果。,第三节 能源的利用及评价,意义:非再生能源的有限性,以及能

15、源利用率又不高。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所以,有效地、有计划地利用能源是很重要,为此对能源利用进行评价。 评价的目的,就是监督,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有效利用能源的途径,1提高能量转换或传递装置及系统的效率 2按能量的品位合理使用能源,防止高品位能量的降级使用 3建立总能系统概念,优化整体用能系统,使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余热均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总能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4开发节能技术,如燃烧控制技术、热管技术、热泵技术 5开发能量利用的运行控制技术,实现能量利用的最经济运行,如空调变频运行、供热系统的用户供热独立调节等 6开发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二、利用能源的评价指标,能源利用的主要评价指标: 1能源消耗系数r: 定义:指单位国民经济产值所平均消耗的能源数量。 设E:能源消耗量,M: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则, 公斤/元 表明一国家能源利用的水平、和节能潜力,2单位产品能耗C: 定义:每单位产品产量所消耗的能量。 设 :E p产品能耗;A:产品产量 则 式中, E p为一种能量的消耗量时,C为单耗; E p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总量时,C为综合消耗。 综合能耗,包含生产产品时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 直接能耗:生产时直接消耗的能量; 间接能耗: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