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905980 上传时间:2019-01-1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学习]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英语学习]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英语学习]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英语学习]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英语学习]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学习]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学习]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组,班级:12班 小组成员: 1104021201 1104021205 1104021207,2,积极与转折:五四初期关于译介方向的论辩,论辩一(发展一):名著概念 论辩二(发展二):古典与现代作品何者为宜之争 论辩三(发展三):注重作品现实意义的倾向(文学译介观念的转折) 论辩四(发展四):译介的系统性与计划性 论辩的意义,3,五四以后的英美文学译介,一开始便呈现继承和批判的特点:,一方面大力扩展已形成的引入态势,将其推向新的高度;一方面也对此之前存在的问题作讨论和反思。这是对译介长远意义的深层次思考,也是一种新的觉悟。 在此过程中,作家、译者与出版界一道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一边也

2、共同合作,积极实践,力促外来文学在译语环境中产生影响。新的局面开始形成。 对现状的反思导致各类见解地提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选材、内容等层面(不再停留在纠正译文错误的语言层面,偶有出现也受到关注和批评)。,4,论辩一(发展一):名著概念,此时,学界已不满意初期译介的趣味性倾向,提出名著概念。 1.反思文学旨趣 2.反思书名的译法 3.探讨译作的功用(文学观念变化): 4.辩证的评价林纾,5,20世纪初中国译坛代表人物林纾在此反省中首当其冲,几乎成为新文学家们的众矢之的。以林译小说为例,总计180多种,在约1/2的英国作品中,哈葛得(哈格德)的言情、冒险小说就占相当比例,难免要受非议。,1. 文学

3、旨趣,反思,6,胡适认为:现在中国所译的西洋书,大概都不得其法,所以收效甚小。他拟定出译介的几则方法:只译名家著作,不译二流以下的著作。例如: 新青年陆续介绍了托尔斯泰、左拉、易卜生等“世所称代表作者”,以及近代“四大代表作家”:易卜生,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梅特尔林克。在这一时期,在戏剧方面,连续刊载了王尔德的意中人,弗罗连斯,天明;易卜生的娜拉,国民之敌,小爱友夫。并同时刊载了易卜生传和易卜生主义全面的译介了易卜生的生平和作品。,7,把外国作品的书名翻译成惊险、刺激意味的字眼是世纪初译介的一个倾向。林译的小说尤为明显,把外国文学作为娱乐品。,2.反思书名的译法,8,这方面林译小说尤为明显:林

4、译小说丛书中每部书名后特意用括号作注,如Dawn橡胡仙影 ; She三千年艳尸记 ;Fair Margaret双雄较剑录 ; 即使是具有说理及批判性的莎剧故事也被罩上神秘、离奇色彩,如威尼斯商人译作 、哈姆莱特译作 等。 表面看不过是标题的变化,细看却是取悦市民心理,供其消闲的旧文学观的延伸。,肉券,鬼诏,(社会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9,10,这在“新文化家”们眼里很不受欢迎。其中,“虚白”(曾虚白)在中国翻译欧美作品的成绩中感叹中国对外国文学译介数量远不如日本,并揶揄道,这些不多的译本里还有很多是林琴南先生的功绩。随后列出的篇目中,收录的林译作品只有名家之作,文章作者特意声明:

5、凡是三四流等作家像哈葛得,康【柯】南道尔,勒白朗等的作品,是我有意摒除,不是遗漏的。,11,针对林纾的非议,显现了后代人对于文学的新观念: “文学的创作和译介不能只为消遣,更应促其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注重译本在 他者文化中所起的拯救力量。” 林纾的背运是一个明显标记,表明旧的译介观念受到新文学思潮的冲击和消解,新的译介观至此开始形成并很快成为主导。,12,五四时期新旧译介观,旧译介观: 这是一种对对社会进步有启发意义的作品少有引进的,译作明显带有中国旧式小说痕迹的以取悦市民心理、供其消闲的旧文学观。 这是一种一味取悦读者的娱乐性译介。,新译介观: 是一种倡导译介名著,且将译作的主题倾向与国情相

6、关联,注重译作服务社会的功用,使其在文化中起拯救力量的译介观。,13,林译受到诸多责难,原因有多种。本身不懂外文,依赖合作者的口述进行笔译;关键是他与别人合作作品多是冒险凶杀等迎合市民趣味的消遣之作,这正是五四以后文坛所反对的。 林译在“新文化家”们眼里很不受欢迎,不但是因为文学口味的异同,二者根本分歧更在于如何看待外国文学的作用:娱乐还是改造。,3.探讨译作的功用(文学观念变化),14,4.辩证的评价林纾,由于历史观念的变更及理论视角的差别,对林纾的评价历来有异。 从引进外来文学的新写法、使国内读书界耳目一新从而提高小说作为一个门类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来看,他是功臣;但过多的增删、把剧本改译成

7、小说、使用文言文、原作选择不当,又使他在激进的新文学家那里成为罪人。 此外,林译作品的自序均有言明译书目的。在贼史和块肉余生述的序文里也表达过以小说改良社会的旨意。然而这只是林纾个人愿望,客观效果并不尽然。 事实上,凡涉及中国近现代翻译的议论,不免要对林纾做一番评判,并因论者的见解倾向而有所侧重。,我们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林纾所处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特定时期,其译作采用文言文形式也就有理可究。而至于其译作的趣味性倾向,一方面带有取悦读者的娱乐性,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是当时时代的应生品。而起作品对于救济社会方面的作用也的确有所欠缺。,15,论辩二(发展二):,古典与现代作品何者为宜之争 选译

8、名家名作用以改造社会的讨论还延伸到作品年代的问题,即现代和古典作品哪类更有益于社会,认为应选取翻译年代接近现在的作品更易于社会发展的那一派见解很引人瞩目。,1.提出: 以年代划分 作品价值,3.成熟: 以社会实际需要 作为译介的选择 目标成为主流,2.论辩: 不同意以年代 划分作品价值,16,1.提出,今日中国之小说界的作者说道:“最要紧的是选择材料,是要改良社会的”即译作“是要改良社会的”,因而最好选择年代贴近现在的作品。译书感言的作者也提出:“应当译最有用的对中国人最有用的。”郑振铎认为,译作最好是能有两层作用:“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引导国人到现代的人生问题,与现代思想相接触。” 他们

9、认为译作是要改良社会的,应当翻译对中国人最有用的,因而要选年代接近现在的作品,着眼于现实以启示读者的译介观,尽管言论有偏颇之处年代久远的作品未必与现实问题无关,批判性的现代作品也未必缺乏艺术性。,17,2.论辩,针对郑振铎的观点,有读者反驳道:歌德之浮士德、但丁之神曲、莎士比亚之哈孟雷德等作品虽产生较早,却是有永久价值者,不妨介绍于国人。,编者在给读者的答复中表示了异议:翻译浮士德等书,也不是现在切要的事;个人研究固能唯真理是求,而介绍给群众,则应审时度势。,18,紧接着,郭沫若(浮士德的译者)从文学的研究与介绍、翻译的动机与效果诸方面提出看法,不同意以年代划分作品价值:我相信真正的文学上的杰

10、作,他是超过时代的影响,他是有永恒生命的文学的好坏,不能说是他古不古,只能说是他醇不醇,只能说是他真不真。,作者认为即便是介绍近代人的作品,亦须从纵面古代思想的源流、文潮代涨的波迹;横面作者的人生、性格、环境、思想这两方面做彻底研究,并强调,译作的价值要由读者判断。,19,3.成熟,文学研究会的“雁冰”的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兼答郭沫若君中指出译介不能只考虑个人喜好或对个人创作的利弊,还应顾及读者及产生的客观效果。 文学研究会主张译者有选择自由的,更强调要译介具有针对性的作品。 如此,便超越了作品的年代与其价值的关系之争,转而回到译作适合国情与否这个择取尺度上来,较之上引郭沫若的论点更进一层。

11、 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作为译介的选材标准的观念成为主流并无形中渗入到译介实践中去。翻译家及出版界以此为准绳选译于国于民有益的作品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20,论辩三(发展三):注重作品现实意义的倾向(文学译介观念的转折),1.译作选材、内容倾向变化 2.理清译介走向,21,1.译作选材、内容倾向变化,1)名家之作、尤其是那些有具有现实意义及社会批判力量的19世纪以后的现当代译作日益增多。纯粹供消遣的译作在文坛不再占主导地位。 一篇小说赏析的文章写道:“高尔斯华绥的戏剧文学比小说更有名,因为他是一个热心研究社会问题的人,每部作品差不多都包含着一种亟待改造的社会问题,文字里深深含着愤世嫉俗、要想救济的呼

12、声,所以有极强的力量足以感人。” 译作被看重的是作品拯救社会的功用。,22,2)注重实际的“现代译介观”译作不是去满足读者个人的情感需要,而是调动他们参与到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去产生并发展,亦成为“现代美国文学专号”问世的基础。刊于现代5卷6期的专号,可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美国文学。“导言”中说明选介美国文学是因为它在世界各国文学中最“现代”,割断了与过去的传统,而这对致力于摆脱传统影响、发挥独创精神的中国文学是很大的鼓舞。这个鼓励即是形式上的又是内容上的:借鉴外国文学作品的技术形式与思想主题,用以深刻展示国内的社会问题。,23,2.理清译介走向 围绕选材、内容方面的辩论使得文学界理清了译介的走

13、向问题。 批评时弊的意识、结合国情现实的译介观渐成趋势,这为五四以后中国接受外国文学确立了新的方向,堪称中国现代译介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对后来的译介实践起了指导作用,意义深远。,24,论辩四(发展四):译介的系统性与计划性,唯有靠团体的力量去从事,去推进,译介才不致散乱无序,才能造成大的有效声势。,25,1.译者共同参与 2.对系统书目的翻译计划 3.对外国文学译作“文库”和“丛书”的出版 4.出版家和译家在译介的系统性与计划性中的努力,26,1. 共同呼声:提议召集优秀译者一同参与此一事业,依靠有组织的集中译介,扩展波及面。,1)1930年7月,中华教育基金委员会召开第六次年会,决定设立编译委

14、员会,由胡适担任一职,随后拟定了一项宏大的计划,打算“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全集的译介计划。这项计划后因抗战爆发而中断,虽然未完成,其体现出的完整的计划性前所未有。,27,2)提议让更多人进入有组织的译介活动,而不是限于某个小圈子。顾仲彝向全国翻译界建议: 翻译是需要一种有计划的合作和提倡,希望能组织一个全国文学翻译学会,集合全国翻译同志,定下一个具体而有系统的计划,大家全力进行和完成;对于各国文学,个别作家,做有系统的介绍;希望能有整套的西洋文学名著丛刊的出版,像四部丛刊那样的大规模,是西洋名著尽成中国文坛的宝藏。,

15、28,2. 对系统书目的翻译计划。,实例: 时事新报学灯所载我对于介绍西洋文学的意见一文,列举出应当译介的外国文学细目,分成两部:第一部收作家15个,作品37部,其中剧本12部,有英国高尔斯华绥的斗争和群众;第二部含作家5个,作品7部,有萧伯纳为清教徒所作的三个剧本以及威尔斯的琼与彼得,全是长篇巨著;并提议各用一年时间译出。,29,3.对外国文学译作“文库”和“丛书”的出版。 这类丛书,读者首先是基于其系统性与计划性来做评价的。例如:,世界文库 “世界文库”由中外文学作品汇集而成,因其集中出版而受到赞赏。 朱光潜评道:这套大型丛书前后耗时11年。这样长时间的努力透出一种很强的计划性。,万有文库

16、 而同样是中外各门兼收的万有文库反倒引来了责问。 沈雁冰评道,该文库的初集及刚发售预约的二集没有“固定的计划和方针”。,30,对这两套文库的一褒一贬从相反角度折射出对译介的组织和计划的企盼心态。另外,文学研究会还编印了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31,如果说丛书在“面”上有优势,期刊则在“点”上有特色。 小说月报例举出了第二年拟出的十个栏目,宣称“明年起拟多登诗歌,所登的的译诗又拟每期注重一人,以免零碎介绍,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小说月报还设有海外文坛消息、欧美最近出版文学书籍表等栏目,列举并介绍外国作家的新作,对译者的选择起了导向作用。,32,4.出版家和译家为配合译介的计划性将译介的书籍编排出版以方便读者与译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