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9736978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A【解析】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项。2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

2、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答案】C 3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国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答案】A【解

3、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A符合题意;人大才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B不符合题意;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C不符合题意;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D不符合题意。4“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的制度A有利于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C易造成农村基层群体的利益失衡D确立于19

4、82年宪法的修订【答案】B 5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蓝背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A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B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C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D“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台湾岛内蓝背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希望两岸交流保持正常态势,说明两岸交流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C符合题意;一个中国的共识在“九二共识”中已经出现,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地方行为,不代表政府行为,B不正确;D说法不准确。61982

5、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的直接意图是A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B为“一国两制”实施提供法律保障C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提供法律依据D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答案】B 7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 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以得

6、出,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的提出,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故A项正确。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世界局势并未趋于缓和,故B项错误。C项是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与材料“50年代以来”这一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8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答案】D 9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

7、、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答案】B【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项错误;B项符合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和要求;C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参与”二字;D项局限在发展中国家范围。10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8、毛泽东此论A阐明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B重申了必须继续借鉴苏联模式C主张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解析】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属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阐述,故A项正确;苏联的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没有积极性,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大跃进运动,故D项错误。11就在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机器轰鸣、劈山填海之际,有位抗战时期曾在这里打过游击的老战士泪流满面,痛心疾首地说:“革命先烈得来的土地,给你们一下子卖掉了”。这说明A城市

9、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C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D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答案】C 12下图是1978年12月、1997年8月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81179185表中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中共“十五大”精神的推动D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答案】B【解析】由表格数据看出,1978年我国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97年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其他

10、经济类型并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B正确;A是材料现象,不是原因,排除;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排除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排除D。13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据此可知A工业革命使中国发展迟滞B新中国外交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C对外开放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D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社会发展【答案】C 14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依

11、靠多种手段综合调控。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B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D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答案】D【解析】由材料“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可以得出,救济的特点为经济和政治文化相结合,D符合题意;A充分就业的说法,与新中国初期的现实不符;B、C与材料无关。15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将“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

12、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修订主要是基于A“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B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C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答案】D 二、非选择题(两大题,共30分)1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

13、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

14、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8分)【答案】(1)特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2分)评析:促进了近

15、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6分)(2)理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5分)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可得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由材料一中的“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可得出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近代前期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外交转型的相关史实,从积极和局限性方面来分析。 17(16分)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为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