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大二轮通史复习与测试·上篇(二轮)通史复习讲义:第10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714850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大二轮通史复习与测试·上篇(二轮)通史复习讲义:第10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届大二轮通史复习与测试·上篇(二轮)通史复习讲义:第10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届大二轮通史复习与测试·上篇(二轮)通史复习讲义:第10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届大二轮通史复习与测试·上篇(二轮)通史复习讲义:第10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届大二轮通史复习与测试·上篇(二轮)通史复习讲义:第10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届大二轮通史复习与测试·上篇(二轮)通史复习讲义:第10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大二轮通史复习与测试·上篇(二轮)通史复习讲义:第10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编,现代的中国和世界,第十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抓主干 通史整合,整合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 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

3、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二、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

4、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

5、中角荣访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整合二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至1957年) (1)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召开“八大”: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2)曲折和失误:1958年,

6、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调整国民经济: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3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 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

7、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整合三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专政思想: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

8、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原子能技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导弹技术: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曲折:“文革”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9、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评价 (1)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领导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晚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中国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美国: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

10、败了。 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苏联、日本:东亚地区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状态,美国在东亚地区对苏联的压力减小。日本抓住朝鲜战争的有利时机,经济迅速复苏,军国主义又有所抬头。,2越南战争 (1)背景: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挫,越南人民在反法斗争中又得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 越南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较量。,(3)概况: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停战协定。 (4)影响: 对越南:带来了灾难,结束了分裂,实现了国家统一。 对美国:消耗了巨大的人力、

11、物力,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对世界格局:美苏争霸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2.评价 (1)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人民,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打破两个“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不是贫油国,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3)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多视角 学科讲练,【临考视窗】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是高考的重点。高考主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从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特别是三大政治

12、制度建立的相关背景、目的、特点等。,No.1 高频考点讲练,热点考向一 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15安徽高考卷)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微观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的文件。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进行判断。,高考例析,例1 解析: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

13、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设想,故B项错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来的,D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 C,宏观思考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

14、合的产物。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2辨析“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是包括民族区域地区所有少数民族的自治,并非单指哪一特

15、定少数民族的自治。 3“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能混为一谈 “文化大革命”应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外交、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不可将“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混为一谈。,针对训练 1(2015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建国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 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解析: 三大制度充分体系了对人民、少数民族、和民主党派权

16、利的尊重,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的追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利用1954年宪法确立三大制度,而不强调依宪治国,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是三大制度,不是单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临考视窗】 20世纪5070年代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近年来曾多次命题,已成为高考关注的重点。结合图片、图表等新情境考查探索中的经验教训,理解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对目前的经济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热点考向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2015福建高考卷)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高考例析,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