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理念的理解与操作策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921103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学后教理念的理解与操作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研学后教理念的理解与操作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研学后教理念的理解与操作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研学后教理念的理解与操作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研学后教理念的理解与操作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学后教理念的理解与操作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学后教理念的理解与操作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研学后教”理念的实质以及操作策略陈伟达引子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行政回答】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教师回答】麦哲伦纪念碑:侵略者与文明的传播者!乌鸦喝水 半夜鸡叫潘金莲 刘文彩 雷锋凡事都要用历史观与哲学观去思考!形势:全国都在探索高效课堂!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南京东庐中学“讲学稿”山西新绛中学“导学案”所有模式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内容!所有模式都集合一个灵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因此,教育局提出“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理念,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改变课堂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

2、式,以凸显“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和实现最好的办学质量目标。一、研学后教理念的实质(一)区教育局的阐释:“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 ;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 “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研”上着力, “教”有突破, “研” “教”结合,以“研”促“教” ,以“研”2促“学” 。最近

3、有较明确的定义研学后教,是以哲学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重点、难点、关键点)为原则,促进学生多样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二)研学后教的实质:这无非就是教学环节前移,教学内容前移,与以往的强调备课、预习环节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说白了,实质上就是强调减少课堂上低效乃至无效的时间和形式,其核心就是课堂要让位于学生,下移到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内容。这不难理解,一贯来如此。问题是,如何备课?怎么保证备

4、课的质量?怎么写备课稿?怎么强化学生的预习?怎么预习?怎么预防学生抄写别人预习答案?怎么在课堂上真正凸显学生主体?要靠什么手段来实施?小学是否可以开展“研学后教”?能做又该怎么做?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我们的普通老师。我认为既然与以往没有太多的差别,那就可以做,不论是哪个年段,哪个学科,哪种课型都可以,因为都必须备课,必须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必须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意识,这是不变的话题。因此,最根本的是落实到具体实施上,看实施环节是否有效,是否让学生来完成,这就是关键了。(三)三个主要观点1、核心概念是“研” ,不同阶段研的主体不同,主阵地是新授课,重点是适合研学的内容,难点是研学问题和后教策略

5、。2、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还授人以欲。3、核心价值是发展人的能力,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三、研学后教的操作策略总体而言,研学后教的宗旨是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自主学习;其形式是小组学习;其前提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其路径是依靠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一)基本原则:三个不讲,二个体现,一个必讲。3“三个不讲” ,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做的不讲,学生已知道的不讲。“二个体现” ,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主导功能。“一个必讲” ,即学生不会的,不懂的,看不到的必讲。(二)操作要领:前移教学环节,下移

6、教学中心;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课堂结构;凸显学生主体,突出小组学习方式。1、前移教学环节,下移教学中心。将课堂上带着目标自习课文环节,移到课前自习完成;将课中思考题,提前告诉学生,亦即将课堂探究环节部分思考时间前移到课前;将课间训练的题目,提前告知学生,即将课堂训练环节部分练习时间前移到课前。这样,我们上课时间就解决学生的不懂、不知、不会的东西,教学中心就是解决难题,培训思维方法与习惯上。基本环节 传统方式 “研学后教”方式 效果比较课前自习 布置看看书布置训练和思考题目,告知学生应知应会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前者:自学方向不明(空的) 后者:有明确的学习内容 (实的)导入环节 声、色渲染

7、直奔自习内容,主要是采用检查方式前者:情景诱导 (虚的)后者:直截了当 (真的)目标导学 出示目标、自学问题探究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质疑“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小组反馈学习情况,直面问题所在,以解决自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主,可以讨论,可以辩论,可以个人独思前者:无效时间多,问题无法深入 (低效的)后者:直击问题,学生不跟老师走,增加有效学习时间 (高效的)思维训练语文:续写,改写等数学:变式训练等语文:引导学生读书数学:变式训练基本一致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思考题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自主探究布置新一课的学习内容,即新的导学案,回环到第一环节前者:停留在书本 (低效的) 后者:进入新

8、的内容(高效的)整体而言:前者,老师导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主导地位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后者,自始至终学生都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变化,主体地4位很突出。2、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课堂结构教师的角色从台前走入幕后,主要是“研”上着力。一是研透教材,如这章节学生应知应会的是什么,应教什么,应怎么教,怎么才能写好导学案等问题。一是研透学生,如这些学生有什么基础,还要学习些什么知识,有什么能力,可以决些什么问题,该怎么学这些知识等。在研透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不懂、不会、不知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深入研究,告知这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能力。于是课堂结构就从原来

9、的 8 个环节,变成 4 个环节,而且核心环节“学生探究问题”花时间最多,容易突破重点与难点。3、凸显学习主体,突出小组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课前(课后)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合作完成,主体性很强;课间,学生只是研究问题,研究不懂、不会、不知的问题,重点发挥小组讨论形式,使之互相学习,互帮互助,达成能力培养。(1)在这里,关键的是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按照林少杰老师的观点,就是内容先行,内容处理好了,目标落实、方法使用就好办。举例老人与海鸥 (六年级上册)问题:默读课文第一段至第三段,思考:把体现老人爱海鸥的语句画出来,并在旁

10、边写上体会。方式:组内探究,分组汇报。【问题改善:1.你最喜欢的段落(语句)在哪里?为什么?说说理由。2.你认为哪几个句子应该积累下来的?你从那几个句子学到了什么?】(2)在这里,要预防的是懒学生偷工减料,投机取巧。控制的有效性,教师的驾驭能力,老师的管理技术很重要。布置的内容学生有没有学,怎么检查,如何控制学生抄作业?(3)在这里,要培训的是小组讨论的技巧与方法。见番禺区【番教文(2012)63 号文】(三)有效的“问题式研学模式”第一步:课前预习5主要内容一是老师把明天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写成导学案呈现给学生,包括应知应会的背景资料、学习目标、字词、阅读内容、练习题目等【简言之就是讲学

11、稿】 ;二是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生生互动】 。第二步:检查预习主要内容用小测验的形式,检查预习的情况。第三步:小组学习主要内容一是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生生互教】 ;二是小组汇报学习情况,直接对接预习提供的问题,暴露疑难地方或新的疑问点。 【着重暴露问题所在,教师要注意收集与分类】第四步:教师点拨主要内容老师对学生思维受阻或没有发现的地方进行点拨,提示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研学第五步:深入探究主要内容有必要提出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或必须大家形成共识的地方以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集体讨论。第六步:思维归纳主要内容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思维整理,形成一种定向格式或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

12、指导】第七步:巩固拓展主要内容对应学习要点进行巩固训练或拓展训练。第八步:布置预习主要内容布置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应知应会的背景资料、学习目标、字词、阅读内容、练习题目等【简言之就是新的讲学稿】 。四、研学后教的前提条件要使“研学后教”得到较好的实施,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给多少做多少”与“做多少成长多少”的价值取向问题!“研学后教”的理念贯彻实施,初始阶段需要花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备课与监督学生的环节上,比以往要花更多的时间,花更多的精力,如深入研究教材时间增多,教师选择备课资料增多,撰写讲学稿时间增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时间增多,批改学生预习时间增多等。但钱

13、(工资报酬)并没有增多,而6研的功夫却增加了,干还是不干,认真干还是马虎干,与教师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二是,教师要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如果撇开教师价值取向问题来说,即是说大家都很想做了,舍得投入更多的时间了,会认真地去做,是否就可以做好“研学后教”了呢?还不行。要把“研学后教”理念落实好,还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如怎么设计讲学稿?怎么保证讲学稿质量?不同课型有怎么设计?在课堂上怎么指导?(包括怎么朗读、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评价学生的答案等问题)很多时候,教师都想做好,但不知道怎么判断“何为好” 。这是一个很学术的问题!三是,教师要有客观的科学态度。实施“研学后教”的理念,

14、必然带来课堂模式与结构的变化,教师可能不再是权威者, “师道尊严”会被学生的“主体地位”取代,教师的“事先设计”会被课堂的“生成性”挑战。这时,教师的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显得很重要,既要尊重学术问题的严肃性,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答案,有可能是可行的,甚至是最好的;学生的想法,有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异想天开。这些都可能存在。那么,教师该怎么做?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正确引导,耐心说服,别无它法。这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四是,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贯彻“研学后教”理念,重要的手段是放手学生,解放学生;重要的形式是小组研读与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师的驾驭能力需要有一个提高,并且这种驾驭能力还要随

15、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依靠一成不变的方法来维持,否则整节课就会乱套,依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做教师的必须不断修炼,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是一个很 EQ 的问题(个人魅力,无法教的,有的老师举手投足都是情)五、几个常问的问题答疑(一)小学是否可以进行“研学后教”?小学与中学一样可以,小学也要研学,尤其要研究学情、学法。当然,中7小学有难度差异,一二年级的预习可以放在课堂上完成,因不准布置作业的,所以“导学案”需要根据年级特征来编写。(二)任何课型都可以进行“研学后教”?机械训练与技术记忆的内容比较难做,除此之外,原则上都可以,只是“导学案”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如阅读课,设计的问题主要

16、是针对学生的阅读问题来设计,如“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要怎么朗读才能体现这种情感?你喜欢那个句子?为什么喜欢?讲讲理由看看。 ”等。如数学练习课,设计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问题来设计,如“在进行本节课(单元)训练时,主要要清楚什么定理?进行计算训练时要特别注意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吗?”等。但,特别提醒, “研学后教”并不排除教师的“导”的功能,有时候教师的导还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如,解决“为什么”的时候,老师的导会比学生的“互教”好得多。(三)小组学习如何操作才更有效?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要有小组合作的价值;二是要进行必要的培训,把小组学习的方法、要求教给学生并形成基本固定模式。一句话,课改是需要老师发挥聪明才智的,也是国家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专业化成长!2012 年 5 月 10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