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180381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避雨》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中避雨》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中避雨》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中避雨》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中避雨》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中避雨》教案1(语文版七年级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语文版七年级)教材分析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设计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

2、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

3、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设计思路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因为“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一开始就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大家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但为了让学生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

4、我还是事先选了几盘磁带,其中包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中国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课上适时播放。教学目标: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 4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教具:课件,录音机,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

5、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

6、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课件展示问题: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六、设置情景,深入探

7、究: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七、体验活动: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 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教师播放曲子,学生听后发言交流。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九、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附:板书设计: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乐 怨天尤人“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和 无比快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