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教学案):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9178736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教学案):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教学案):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教学案):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教学案):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教学案):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教学案):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全解读》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教学案):第四单元 生命之音(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生命之音1.积累重点字词,结合语境解释重点词语。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3.提高学生速读和筛选课文信息的能力。1.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3.了解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的作用。4.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感悟力。5.学习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本单元是继第三单元之后,又一个说明文单元,与前一单元不同的是,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科普文,均属于事理说明文,都采用了逻辑顺序,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语言简明、准确、生动,这

2、些都大大增强了课文的说明效果。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

3、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落日的幻觉阐释了我们视觉上产生幻觉的原因,作者黄天祥提倡多观察勤思考,并对大自然保持一颗好奇心。1.提高学生速读和筛选课文信息的能力。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3.了解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的作用。4.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感悟力。5.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应把概括文章的要点和学习文章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

4、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自然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可以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内容较为深刻,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以论证为主,它综合运用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课前搜集相关地质变迁、动物化石、南极气候、小行星等科普知识,解析学生的疑问,纠正他们理解上的偏差,增强学生的兴趣,扩

5、大知识面。生物入侵者主要应以自学为主,根据学生已经集中学习了两个单元说明文的学情,本文设计应着眼于迁移运用,在课堂上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来阅读课文,分析说明中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落日的幻觉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本文的结构顺序。对于本文所讲的道理有些可能在物理课上学过,不妨借此机会将这些道理再温习一遍,在弄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它们在实际生活、科技发明中都有哪些应用。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第17课奇妙的克隆2课时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课时第19课生物入侵者1课时第20课落日的幻觉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

6、习1课时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1.易错字连翘(qio)衰草连天(shui)萌发(mng)翩然(pin)销声匿迹(n)风雪载途(zi)簌簌(s)刺槐(hui)2.多音字衰(shui)衰败形容事物的发展具有衰退和败落的样子。(cu)等衰等次。翘(qio)连翘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入药。(qio)翘尾巴比喻骄傲或自鸣得意。3.形近字衰(shui)衰落事物发展转向微弱。哀(i)哀号悲痛;悲伤。衷(zhng)衷心内心。匿(n)匿名隐藏,躲藏。匝(z)匝道环绕一周叫一匝。叵(p)叵测不可。纬(wi)纬度织物上横的方向的纱或线。讳(hu)忌讳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销(xio)销声匿迹熔化金

7、属。悄(qio)悄然无声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苏醒从昏迷中清醒过来。“苏醒”是指从昏迷中慢慢醒来。昏迷中缓慢醒来是“苏醒”。睡梦中惊动醒来是“惊醒”。惊醒因受惊动而从睡眠状态中醒来。“惊醒”是指从睡眠中突然醒来。5.词语释义次第:一个挨一个地。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课文中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年年如是: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周而复始: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风雪载途:风雪满路。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

8、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文题解说】“语言”是人们传递思想感情的媒介和工具,大自然也有语言,即丰富的物候现象。像“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都是大自然与人类交流的语言,由此可见,标题“大自然的语言”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同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创作背景】本文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竺可桢写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文章

9、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征,以便于学以致用,另外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课为2课时。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

10、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重点词语的音、形、义。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感悟力,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1.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感悟力。【难点

11、】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第课时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重点词语的音、形、义。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4.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重、难点】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3.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导入初读感知

12、划分层次研读内容拓展延伸导入一:题解型设计意图用人类的语言引出大自然的语言,既解释了题目,又引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入二:图文型设计意图展示四季图画,配以文字介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

13、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导入三: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启发学生热爱自然,研读文本。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帮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为下面的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铺垫基础。【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14、?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二、再读课文,划分层次设计意图在上面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为学生研读课文内容,梳理写作顺序蓄势。1.再读课文,梳理出这篇课文先后说明的内容。【组内交流,班内展示。】明确文章首先介绍了物候现象;然后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又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依据上面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将本文划分为四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三、合作探究,研读内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逐段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