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用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913965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用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用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实用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沭阳如东中学首届高二学生实用文阅读题(教师版)曹志正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18 分)(原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自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对此,历史上不少学者曾作过总结,例如苏轼指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一总结有一定的道理。大家知道,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礼记礼运描述当时的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

2、具体地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夏商以后,开始了“家天下” 。 礼记礼运记述了当时“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里的“大人” ,旧注释为“诸侯” ,实际还应包括官吏,而“世及”之法,不仅仅是诸侯的传位原则,同时也是官吏的任用规程。 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 秦誓上云“官人以世” ,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

3、。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前察举制刚刚建立,选官多出自客士,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人口规定察举的人数,每岁举孝廉、秀才两科,即岁举性科目。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通典选举二) ,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

4、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政府据此以授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隋唐之后,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 明史选举制讲:“明制,科目极盛,卿相皆由此出。 ”清史稿选

5、举志亦讲:“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 ”这两段话,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科举选官鼎盛的情况,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科举”2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然而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极度发展,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尤其是八股文这种内容空虚、形式呆板的经义文字,竟主宰明清五百余年的科举考试。所以,科举制极盛之日,也是它开始走向没落衰亡之时。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便宣告终结。考察

6、以上三个时代,不难看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1文章结尾时说“考察以上三个时代” 。这“三个时代”分别指什么?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与早期社会哪个时期制度相似、与哪个时期的制度不同?(5 分)答: “三个时代”指:夏商以后、 秦汉、 隋唐至明清。(3 分)与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选贤与能” 相似;与夏商以来的世官制不同。(2 分)2请简述秦汉时代的察举制选官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6 分)答: 察举制的本质,是通过官员考察后推荐贤者为官。(2 分)特点:汉武帝之前,察举制选官,是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1 分)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

7、选官多出自客士。 (1 分)汉武帝之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 (1 分)按郡国人口规定察举的人数,每岁举孝廉、秀才两科,成为岁举性科目。 (1 分)3.文章说科举制到明清“达到了极盛” ,作者是怎么证明的?科举制的利弊各是什么?(7 分)用引证法。引用了明史 “明制,科目极盛,卿相皆由此出”和清史稿中“二百余年,虽有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的记载。明代卿相都是科举出身,清代虽有他途得者官者,但科举出身的占极大多数,足见两朝科举制之盛。 (3 分)科举制之利:考试选官,公平,平民考试成绩优秀,也能“释褐为官” 。科举与学校教育完全合流。 (2 分)科举制之弊: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

8、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内容空虚、形式呆板的八股文,长期主宰了科举考试。 (2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46 题(18 分) (原创)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中国的小说,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梁代萧统编文选,提出了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3但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

9、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

10、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

11、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多立足于现实。任何神话都产

12、生于现实,由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举西游记为例,书中写的虽是神怪奇幻的境界,但唐僧“八十一难”中遇到的所有魔怪、各种磨难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明代危害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遍布全国,朝野恐怖。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快打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就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大闹天宫,后陪唐僧取经,降魔伏怪,实际是继续同统治势力作斗争。孙悟空的胜利总是大快人心,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刺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吴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4亦微有鉴戒寓焉。”正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

13、。(有较多删节)4梁代萧统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的文学定义,请写出“沉思”和“翰藻”的含义,再根据文本第四段内容,概括一下什么是“话本” 。 (6 分)答: “沉思”指的是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和想象;“瀚藻”指的是讲求文采。(2 分)话本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的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4 分)5请举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两种(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并分别说出其特点和价值。 (6 分)其一是唐代的传奇小说,特点是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价值是使小说从此告别了史实记载,发展成为文学创作。其二是明代的金瓶梅,它是我国第

14、一篇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6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这与史记的哪一传统相契合?请从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中举出一个实例加以印证。(6 分)答: 不虚美,不隐恶。 (2 分)举例示例: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刻画最能体现这一创作原则。作者是憎恶曹操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曹操自私、残忍等“奸绝”的一面,但也实事求是地写出了曹操的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雄才大略,使人物形象丰满且真实可信。又如:作者是把关羽作为义勇的偶像来刻画的,但并没有为他的骄横、傲慢进行讳饰。水浒传中,作者着力刻画李

15、逵忠义、率真、勇猛等美德,但也表现了李逵的鲁莽粗疏,使得一个出身社会最底层的起义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只需举一例,但第二答必须由两个方面组成:举例+简析)(4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8 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荃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说出了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和中国舞台艺术的表演方式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5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 , “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 。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集中精神灵活地运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 “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以免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 “实景清而空景现” ,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