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九讲导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67772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第九讲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老子》第九讲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老子》第九讲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老子》第九讲导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第九讲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第九讲导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讲老子导读(三)从老子书的第三十八章开始到第八十一章,这是老子书的下半部,也可以叫德篇 ,从第一章到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篇 ,在帛书老子中, 帛书老子呢,加本和乙本都是三十八章,他没有分章,都是从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道篇在后,这三十八章,我们可以看出呢,是老子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真正尚德之人,那是一个什么,他不讲德,他不讲德他是一个真正有德的,那么下德之人呢,他也可以讲德,讲德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已经没有德了,没有德了,底下一句话说,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样四句话讲到上德、下德、上仁、上义。说上德的

2、这个品行是什么?上德就是道,就是得道之人,“ 无为而无以为 ”,他是一个无为,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到自己是无为,他连无为都没有感觉, “无为而无以为” , “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下德呢,他也是无为,但是这种无为他是有意的,他自己心里是清楚的,他清楚自己是在做一个无为,这是下德之人,那么“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仁呢,他不是无为,上仁他是为,上德和下德的共同点是无为,那么上仁和上义的共同点是为之,但上仁是为之而无以为,说他在做一件事,但是他是不求回报的,他不是通过,想要去通过,做这件事,而得到什么目的,这是上仁之人,那么上义呢?即使一个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做这件事也是有目的的,他希望通

3、过这件事,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上义之人。那么上德、下德、上仁、上义这四者之间区别是非常清楚的。老子接着讲说, “故失道而后德” ,我刚才讲到,上德之人就是得道之人,有道那么就没有,就不必再贵德。 “失道而后德,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意而后礼” ,那么也可以用一个增加的方法来去讲,有道何必贵德,有德何必贵仁,有仁何必贵义,有义何必讲礼,有道就不必讲德,每个人都很有德的,那么有德的时候何必要讲仁呢?那每个人都很仁,还有必要再提倡仁么?那就没有必要再提倡仁了,有仁的时候那何必要提倡义呢?那也不需要提倡义了,有义的时候何必要提倡礼呢?所以老子讲到,儒家讲要重视仁重视义,在儒家看来提倡仁义就够了

4、,而在道家看来,提倡仁义还不够,因为在仁之上还有德,在德之上还有道。 “有道不必贵德,有德不必贵仁,有仁不必贵义,有义不必贵礼” 。第三十九章呢,又讲到道了,这个道篇和德篇它并不是说,德篇只讲德而不讲道,或者说道篇不讲道而不讲德,这是大体的一个区分。第三十九章它实际上还是在讲道的,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这是讲道的,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一”就是道,天之所以成其为天,地之所以成其为地,神之所以成其为神,谷之所以成其为谷,万物之所以能够生,侯王之所以能够为天下贞,都是因为他们得了道,道使天成其为天

5、,使地成其为地,使人成其为人。第四十章说“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四句话也很重要,说“反着道之动” ,道怎么动呢?道就是反动,当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我们在前面讲到老子哲学贵柔处弱的思想的时候,我们讲到了这句话,在前面也有一句话,在老子的第二十八章,讲到“知其白,守其黑” ,也是这个意思。 “弱者道之用” ,知道什么是强,知道什么是尊贵,但是我并不心安理得地居守这样一个尊贵,称强,而是处弱,弱者道之用,底下还有一句话,与前面那句话关系似乎不大,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所有的东西呢,都有它

6、的一个潜在的存在,任何一事一物都有一个潜在的存在,这个潜在的存在呢,是个有。比如说作为我们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有啊, “天下万物生于有” ,但是有再向上不断去追溯,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无以名状的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就是无,无并不是不存在,这句话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是这样讲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没有第二个这个“有” ,我们将这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这个区别并不是很大,这个有呢,也许是省略了,不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那到底是生于有还是生于无?这不是自相矛盾以来了,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呢,有了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不是有而是无。第四十一章讲说, “上士

7、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真正起道之人,知道了一个道,得到之后他会勤行之,这是上士。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他也许这样做了,有时做到了,有时做不到。底下讲了, “下士闻道而大笑之” ,觉得这东西太可笑了,这怎么能这样呢?事情好像不是这样,不是这么简单。比如说,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老子所提倡的,那么下士闻之,就会大笑,说是我为什么那样去做。我明明我是强,我为什么要装着我不强;我明明我是富,我为什么要装着我不富。觉得这是不可理解的。 “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就是如此,道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第四十一章中还有几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讲到说“大方

8、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 “隅”就是一个边界。真正的大方是没有边界的,大器是晚成,我们现在都知道大器晚成,这里的大不简单的来讲,就是形体上的大,还有就是它的一种富丽。一个小小的东西,但是它很复杂,这也可以说就是大。那么因为它是个复杂的一个系统,一个复杂的一个结构,不是一日之间就可以做成的,大器晚成,大象无形。真正的“象” ,真正意义上的大象那是没有形状的, “道隐无名”道是一个隐,它不是任何具体的名,可以名言的。可以说清楚的。第四十二章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可以为天下母” ,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那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什么呢?道

9、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中所讲到的一和第三十九章中讲到的一还是有区别的,第三十九章中所讲到的,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那里的一就是道。而四十二章中讲到的,道生一,一与道,还是有区别的,道生一,这里的一是气,是一种清阳之气,道生一,道使一个原始混沌,那么这里的一可以说是原始混沌之气,由原始混沌道原始混沌之气这个过程,就是道生一的过程,原始混沌之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和阳气,清气和浊气,两种气,那么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阴阳二气交合,可以化生一种第三种气,这种气就是和气,这就是二生三,这里的三不简单的是一个实数,也可以说是一个虚数,三是多,多种事物,都是这样化生而成的,所以

10、三生万物,到了三就是一个多,三生万物,天下所有的东西都这样化生而成的,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化生了天地万物,但道化生了天地万物并不是为了成就什么,而是自然的,而是无为的。在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没有一个造物主的观念,天下所有的东西,包括人在内,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道是人的主宰,但道并不是化生万物,是为了做万物的主宰,也不是。第四十三章讲到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老子对水的一种推崇,说天下之至柔,天下之至柔是什么?天下之至柔就是水,驰骋天下之至坚,这里的至坚是什么?就是石,因为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最硬的东西就是石,而滴水可以穿石,而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这也是老子的一

11、个基本思想,柔弱胜刚强的这个思想也在第四十三章中得到了一个充分的体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由此它引申到一个人,我们人应该怎么样呢?“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那么我们一个人就要遵从这样一种无为,遵从这样一种自然, “无言之教,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中讲到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 ,说一个人到底应该注重的是什么?注重是自己的身呢?还是注重自己的名呢?当然应当注重是自己的身。注重是自己的身还是身外之物呢?当然应当注重一个人自己的身体,所以底下讲到“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 ,这讲到甚爱必大费,你爱一个东西,你爱的太深了,你的话费肯定就会很

12、大。第四十五章我们甚至可以讲到和 第四十一章后半部所讲的内容有所相似,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前面讲到,第四十一章不是讲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里讲到大成若缺,真正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物件,他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东西,它甚至是有一点点缺陷的,所以现在我们有时候看那些古玩,看那些古代的文物,如果说你要在手里掂量着,这里边没有任何的这个(瑕疵) ,好像很完美。越是完美的东西,那么你这时候你就要提高警惕,这个东西可能是个假的。因为真东西呢,真正的古代的这种文物啊,它不可能完美到那样一种境界,所以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盈,就是满。冲呢,就是虚。真正的满呢,好像

13、它不是一个溢出来的,它是有,他没有达到顶峰,大直若屈,真正的直让你感到好像是屈的,或者说是有屈的,不是没有一点屈,就是真正的直,大巧若拙,真正的能工巧匠所做出来的东西有时怎么显得好像就那么有一点拙气。大辩若讷,讷就是言语的一种迟缓,一种迟钝,真正能言善辩的人,并不是说的头头是道,夸夸其谈,那不是的,智者不言,大辩若讷。他有时候说话那样的吞吞吐吐,为什么会吞吞吐吐?这里边有时候还是个智慧,我不是把我的智慧用我的话来说出来,我让对方要把我想要说的话说出来,那样是最好的。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大辩若讷的一种智慧。第四十六章讲到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是对战争的一种谴责,真

14、正天下有道的时候,那么作为这个马呢,战马,他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一个走马于粪。走马就是战马,跑得很快的马。中国古代所讲到的走,“走”这个字,不是现在我们这个走的意思(就是走路的走) ,走就是跑。说谁谁是走狗,说走狗不是走来走去,走马观花也不是慢腾腾的那样来观花,不是。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走马观花的走,都是跑的意思。却走马以粪,那么这个走马呢,就是军马就是战马,战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只是一个造粪的机器,这是有道的时候,有道的时代,有道的国度都是如此,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戎马为什么生于郊,戎马就是小马啊,那个已经怀孕了的母马被人当作战马来驱使,所以小马就生

15、于在战场上了,这叫戎马生于郊。底下还讲到了一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前面我们讲到老子中有“知足者富” , 知足者富这又讲到, “祸莫大于不知足” ,不知足可以引来祸,永不知足那么你就不得安宁,从不得安宁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么祸由此而起。第四十七章讲到“不出户之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老子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要知道他人,知道外在的事情是什么,要知道你内心的,知道你自己,对自己的内心,对人自身要有一个深刻的洞察与了解,所以呢不是在向外求索,而是向内的一种反省,一种自我的反省,所以这里讲“不出户之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都是从这个意义上

16、来讲的。道家讲“道” ,道家反对的是向外的一种求索,他所更为强调的是向内的一种反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我们在前面讲到的这句话跟这里边的第四十七章也可以联系起来。第四十八章讲到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你向外求索,你越增加,但是与道来讲呢,你的损害也就越多,这里的道,它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东西,应当我们一个人反省自己,反省自己内心的体会,内心的体验,自知,自知者明,反而向外求索,不自知。向外求索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那么一直损到什么,损到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那么由无为引出来老子讲到过通过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我们前边讲到“屈则全,枉则直” ,这里讲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以无事,他说取天下而迫不得已而行之,都是迫不得已,不是说为了努力以求的一个东西,这是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私自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就是圣人的利益,所以这里讲到的圣人不是一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