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历经四次转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66640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历经四次转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历经四次转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历经四次转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历经四次转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历经四次转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历经四次转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历经四次转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键词】教育变革 方晓东 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 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四大转折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

2、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

3、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1956 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4、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扩大化和“ 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 年至 1960 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6 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

5、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 1985 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

6、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 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力解决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问题。其任务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教育体制改革带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相互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教育发展迈上了

7、一个新的台阶。第三次转折: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战略任务,既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经启动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即深入改革以往那种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教育新体制,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不失时机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

8、战略,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依法治教进程,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课程、教学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教育普及程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到 20 世纪末,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飞跃;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迅速发展。第四次转折: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三

9、中全会确立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部署,把促进教育公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战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以育人为本,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即从着重于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普及水平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着重于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推进公平、提高效益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和提高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建立了农村义务

10、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深化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迈出了重大步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德育、体育工作得到加强。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人民享有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新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四次历史性转折,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这四次历史

11、性转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进步趋势,同时也昭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一条主线贯穿新中国 60 年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第一,新中国教育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在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中,我党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教育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

12、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涵盖的教育理论体系。它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教育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是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了改革开放 30 年来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论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持久的指导作用。第二,新中国教育的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

13、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纵观新中国教育 60 年的发展历程,在各个历史时期,教育思想观念的飞跃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又不断丰富与完善教育思想、理论。新中国教育 60 年的历史也证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髓。凡是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思想,教育就健康发展;凡是违背了这一思想,就会为教育的失误种下祸根;最后纠正错误,还是要高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旗帜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

14、三,科学地对待新中国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既不能因为失误抹杀成绩,也不能只看到成绩而忽视问题。新中国教育 60 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以 1978 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 30 年和后 30 年。前 30 年,我国教育发生过三次大的失误或冲击,即 1957 年“反右” 扩大化对教育的冲击,1958 年-1960 年教育革命中出现的急于求成等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 10 年对教育的严重破坏。这三次大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造成的。但不能因为上述失误就抹杀前 30 年教育取得的成绩。后 30 年,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探

15、索是成功的。但是,从国际竞争、国内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来看,我国教育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是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条件下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也决定了现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更多教育的强烈愿望,与有质量的教育供给不足尤其优质教育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因此,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势在必行。第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1956 年,毛

16、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以苏联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了贯彻报告精神,教育部门系统检查和回顾了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方面的教条主义表现,提出并制定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政策和举措,开始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确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一是从这条主线来看,前 30 年与后 30 年两个时期是分不开的。前 30 年为后 30 年奠定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后 30 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延续、改革和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二是前 30 年一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又长期受到“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