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9张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8329331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9张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9张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9张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9张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9张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9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9张(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部分 考点突破 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28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单元盘点验收,明备考方向,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握主旨精要,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

2、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 阶级关系上,“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士,2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3、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二、诸子百家思想 1儒家 (1)春秋:孔子。 “仁”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 ,爱惜民力。 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以德治民,有教无类,拓展提升 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2)战国:孟子和荀子。,仁政,仁义,人之性恶,2.道家 (1)

4、春秋:老子。 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辩证法: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到 的理想社会。 (2)战国: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 ,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1)战国:韩非子。 主张: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小国寡民,相对的,以法治国,拓展提升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原因 (1)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

5、政治变革,不必拘泥于传统,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3)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巩固和地主阶级专政。,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客观: 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 、道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2内容,诸侯国,法家,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兴办 ,规定 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6、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 的主流。,太学,儒家经典,地方教育系统,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构建,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首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

7、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洽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辅以法国思想,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2)儒、法、道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例1 (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

8、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解析 解题时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与道家“无为”的政治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与儒家维护等级秩序的“礼”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墨家代表下层民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讲求实际功利,与材料中“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故C项错误。因此选D项。 答案 D,例2 (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

9、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好礼”“好义”“好信”,并没有反映“民本”和法治,故A项和C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项错误。礼、义、信都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 B,命题解读,已考角度,1.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如例1,2.考查儒家思想的具体内容,如例2,预测角度,百家争鸣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深远,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角度主要有:,(1)借助原始史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与意义,(2)结合名人对孔子的评价,考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等,1(201

10、2辽南五校质检)“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 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解析:题干引文属于法家思想,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A项属于道家思想。C项为荀子的主张,大意是:做人做事要服从道理,而不是只听命于君主;假如父亲说的做的不对,也不能听从。D项为墨子观点,主张兼爱,相互救助。 答案:B,2(2012潍坊检测)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 孔子。而教主不足以

11、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 (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是其他学说无法相比的,所以梁启超说:“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A、C两项是儒家学说影响形成的原因,D项对政治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B,董仲舒新儒学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影响,1背景 (1)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有

12、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2)新儒学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君臣伦理更适合汉武帝时期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3)加强思想统治有利于加强政治统一。,2特点 (1)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家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3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结束了战国以来各种学派相互争鸣的局面。儒学

13、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2)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有积极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但是儒学独尊的局面,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例3 (2010北京高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汉朝儒生发展君主专制理论的是董仲舒,故D项正确;荀

14、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B、C两项错误。 答案 D,例4 (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高,D项说法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B、C两项的结论,排除。 答案 D,命题解读,已考角度,1.考查儒家思想形成

15、与发展的史实,如例3,2.考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影响,如例4,预测角度,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角度主要有:,(1)借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2)用后人评说考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与影响,3(2012江门调研)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 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同,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答案:C,4(2012武汉模拟)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 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设立太学,重用儒生做官,自此,中国历史上的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