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816994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立科学信用机制 树立公共政府形象,燕继荣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所,讨论的问题,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及现状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如何看待政府?,据相关机构调查:2009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相当严峻。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严重性,而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明

2、显。,影响公信力的典型事件,纸老虎关系中国社会诚信和政府诚信问题:连个纸老虎都打不死,还指望能打真老虎吗?,盛世出国虎,国虎振国威!我用性命担保老虎是真的!,什么是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进一步分析,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关系:一是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二是对政府活动予以评判的社会大众。从政府的角度讲,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反映了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公众的角度看,政府公信力是社会成员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种信任依赖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包括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政治合法性的说服力、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过程的被认同力、政府

3、的领导力和实际执行力、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积极影响力等。,政府公信力下降是全球现象,全球政府公信力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振幅公信力的下降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就拿美国来说,1964年的调查显示,有3/4的美国公民信任美国联邦政府,但1995年却只有1/4的美国公民信任美国联邦政府。,政府公信力再造任务迫切,有学者指出,“人类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持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的规则。我们称这些规则为制度”。这段话表明了信任与制度的关系和信任之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政府是行使公共

4、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部门,也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它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公民信任为基础和前提,也应该以维护自身的公信力、提供社会普遍信任为目标。然而,一系列事件表明,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考验,政府公信力再造迫在眉睫。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页。,怀疑成为国人的习惯,中国人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的人尤其,“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 怀疑和警惕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断发

5、生。住,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吃,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而成的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避孕药喂肥的王八、洗衣粉炸出的油条;出门,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钓鱼(执法)的;上医院,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被过度治疗(香港太阳报称,中国人一年输液104亿瓶,相当于人均8瓶)。此外,中国人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银行诈骗、假老虎、假新闻等等。,不信任砌成中国墙,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只是当前“不信任文化”最末端的表现。有人撰文不信任砌成中国墙,认为,中国没有“柏林墙”,但由高强度的“不信任”砌成的“墙”却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角色之间,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在穷人和富人之间不一

6、而足。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合作的基础。无论夫妻关系还是官民关系,没有信任就只剩下彼此哄骗,自欺欺人。像那个段子形容的:官员们哄百姓开心做做秀,下级哄上级开心做做假,丈夫哄老婆开心做做饭,自己哄自己开心做做梦哄来哄去的结果就是鲁迅说的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的“普遍的做戏”,也是严复所说的“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作于伪,终于无耻”。,信任的本质,一直以来,社会道德学者坚持认为,信任(trust)是一种在不损害自身核心利益前提下的社会美德(social virtue),它来自人们的道德自律和社会道德的提倡。但是,坚持理性分析的学者却认为,信任终归是基于人的行为动机之上的理性计算。美国学者拉塞尔哈丁(Russ

7、ell Hardin)在其著述信任与可信任(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一书中指出,对他人的信任建立在自我利益的理性考虑之上,信任他人的主要动机在于维持一种关系,不管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还是为了爱或友谊。我信任你,是因为在我看来,你权衡并维持我们关系的时候,把我的利益纳入到了你的利益考虑当中。我们的利益被“打包”在一起,因此,信任就是一种“打包了的利益”(encapsulated interest)。 参阅Russell Hardin,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Chapter 1,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

8、ation, 2002.,信任的重要意义,信任历来为社会学科所重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任是所有交易活动的前提。任何一笔交易,如果买方对卖方所提供的产品没有信任,或者卖方对买方的支付没有信任,交易就无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信任就不会发生交易,就无法形成市场。因此,经济学家历来认为,信任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分工的发展,而如果没有信任,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正惟如此,才有人将15-18世纪西方现代化的兴起归结为基督教世界“信任品行”诚实守信:严谨、坚定、信守承诺、遵守计划、尽责尽力(做不到这点,我就不配信任,别人也就不能信赖于我)的逻辑演绎,而不是物质原

9、因资本、劳动、自然资源、气候等的自然结果;也才有人依据信任的类型和范围而研究现代企业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美德之间的关系,指出信任是造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成就差距之根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信任是一个社会形成和维持不可或缺的因素,信任是社会的粘合剂,信任的水平反映了社会凝聚力的性质和程度。社会成员缺乏信任,诚实合作的行为预期将大为降低,社会宽容与和解无从谈起,社会欺诈现象必然泛滥。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信任是社会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族群之间、群体之间、地域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就不会有共识,和平就难以达成,社会冲突必然接连不断;信任也是政治服从的前提,没有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社会通常会因

10、为缺乏公共权威而流言四起,人心不安,政府因民众的政治不服从而面临治理失灵困境的几率也会大为增加。,信任的重要意义,很难想象,不被信任的人如何行走天下;也很难设想,不被信任的机构或组织,如何仅凭蛮力能够包打天下。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这里的“信”应该理解为“信用”,即兑现承诺的守信态度和行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便不可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因此,说到底,信任其实就是一个人相信他人信守承诺(基于对他人的信赖)而愿意做出预期投资的态度和行为。人因坚守“信用”而赢得“信任”,这个基本道理不仅适用于一般的社会成员,也适用于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组织。,信任与繁荣

11、,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中区分了不同信任的社会类型,并分析了它们与企业模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笔者将他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表)。按照他的观点,普遍信任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建立并维持成员的普遍信任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信任与组织化方式,信任的来源,另外,福山还指出,社群生活是社会信任的发源地,“通向社群生活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条是家族和血亲关系;第二条是血亲关系之外的自发社团,诸如学校、俱乐部和专业组织;第三条就是国家”。政府应当是普遍信任的

12、供给者和保障者,它应该通过自身权威的公共性,来为社会树立统一的、普遍的认同,并且,它也应当通过制定为社会所认同的公共制度、公共规则和公共政策来为社会成员的普遍信任提供担保。 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政府:普遍信任的供给者和保障者,在一般的研究中,人们根据信任的来源和对象的不同来区分信任的类型。从信任来源的维度出发,它被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基于认同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也有人将它分为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characteristic-based trust)、基于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based trus

13、t)和基于信誉的信任(reputation-based trust);从信任对象的维度出发,它也被区分为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和系统信任(system trust)以及对于个人的信任、对于组织的信任和对于政府的信任。 参阅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11页。,政府能力与公信力,政府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强制力,二是因社会公众的信任而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支配力,它包括权力与非权力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支配力等综合实力。一般而言,政府获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越强,即,它的公信力越高,其基于非强制力

14、之上的执行力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公信力从来都是衡量文明政府的重要指标。,政府公信力的来源,那么,政府的公信力来自何方?由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界定可以推论,在社会生活中,政府由于其最广泛的公共角色和公共职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仅以其政策和行为的公共性而树立公众对自身的信任,而且以公共认同、公共制度和公共规则提供者和守护者的身份保障社会的普遍信任。政府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 换句话说,政府公信力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政府所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公共性”,体现为政府在多大程度上秉持公正立场,不为自己谋利,也不为特殊利益集团所“俘获”。或者,用拉塞尔哈丁的分析,政府的公

15、信力取决于政府在其政策当中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打包”了公民的利益诉求。第二,政府满足民众需求的“回应性”,体现为政府的作为能力,特别是对于公共制度、公共规则和公共政策的供给能力或创新能力。简言之,政府作为一种公权部门,它被要求既要管好自己,又要管好社会,民众对于政府在这两方面表现的评价是其公信力的最好反映。,政府公信力危机的表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

16、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 (2) 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去年贵州的瓮安事件,到今年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 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布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3) 社会舆论质疑不断。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