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812289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教学目标 1 能够说出实词“隙”“穷”“缘”等在文中的意义,能够说出虚词“而”“其”“乎”等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2 体会并写出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怀。3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借景抒情手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能够说出实词“隙”“穷”“缘”等在文中的意义,能够说出虚词“而”“其”“乎”等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2.体会并写出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怀。教学难点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借景抒情手法的好处。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实践法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导入 以初中所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导入。二、抽查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三、疏通文本 1、学情反馈(根据本班实际预习

2、反馈填写并组织教学) 2、重点强调 实词“隙”“穷”“缘”等在文中的意义;虚词“而”“其”“乎”等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四、整体感知: 1.文题中的“始得”二字对应到文章中具体指哪句话?(请你找出并解释)(A) 2.作者游览西山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B) 明确:先比较西山之游和众山之游的不同 游诸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心情:觉而起,起而归 傾壶而醉,醉则卧,卧而梦 游西山:过,缘, 斫,焚,穷,攀,遨 西山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第2课时一、文本研读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请先在

3、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体会并写出“众山游”和“西山游”所用句式的不同及表达感情的不同。)(B)明确: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反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4、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2.作者为什么克服种种困难、不顾一切地要登上西山?(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B)明确:西山高险、特立不群的特点吸引了作者。 A、西山的特立不群,让作者眼界豁然开朗。(提示)西山与诸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在文章找到一个形容词来修饰下西山特立(追问:特立二字做什么解释?独特卓立)为什么西山能排遣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A、西山的特立不群,让作者眼界豁然开朗。(提示)西山与诸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提

5、示,登上西山后作者看到了什么?)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正因为其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登上山之后眼界豁然开朗,所以作者的心情就愉快了。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参考老师发现的资料,再来看看西山的特点,作者与西山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都是卓立不群的。西山高出其他的山,是不与培喽为类,而作者是君子,不与小人为类,所以西山是作者的人格象征,作者游西山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二、感悟提升引申迁移 贬谪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常见的人生经历。联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作品,我

6、们会注意到文学史上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优秀作品都产生于作者被贬期间,而且多以“寄情山水”为主,被贬谪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交融,请你以本文为例加以说明。(C)明确:“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因为作者是被贬谪在此地,是待罪之身。他为何会被贬呢?因为革新失败。也就说明他的政治理想在这次贬谪中破灭了。他空有满腔的理想抱负,却报国无门。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永州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这样的情形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中国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曾遭遇过同样的情况被贬谪。在我国

7、有这样一句话:诗家不幸文章幸。柳宗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三、思考发现1.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谈谈借景抒情手法的好处。(D)2.请写写你阅读本文后的收获。(D)四、课堂小结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展现的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找到了他的根,而这一切因为这怪异、特立的山自然山水能让人找到共鸣。 本文的借景抒情、反衬手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五、巩固作业1.推荐阅读必修一配套读本晚游六桥待月记,鉴赏借景抒情的手法及作者的感悟。(A)2.完成学习与评价配套练习。(B)3.参照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亲身经历,写写你自己类似于这种沉浸在自然景象中流连的经历。(C) 教学反思: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