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65880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三、编写特点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

3、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四、具体编排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表面积计算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难点: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的关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入新课:首先,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出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

5、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直观图形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识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目标,让学生合作学习,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引导他

6、们观察,概括定义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长方体的外部构成。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出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定义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对于顶点的认识,让学生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个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角,并画角研究它的构成,使学生知道刚才看到的不是角而是顶点。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指出顶点的含义: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这样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

7、道路。2.师生共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这部分重点教学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方法,并动脑想一想,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充分或条理不太清晰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些铺垫性的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借助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如

8、把长方体剪开,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的特点;也可以把面拓印在纸上,通过比较发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知道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关于面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探讨棱的特征时,可以问问学生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才能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棱时把棱分成三组,每组4条,然后按顺序数。通过量每条棱的长度,发现规律: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通过的演示发现这四条棱是平行的。在与学生交

9、流中通过观察、数一数来突破教学的难点。(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让学生结合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说出数的结果。探究出面、棱、顶点的特点之后,让学生看再简单回顾一下,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的总结。(出示:依次隐去6个面,再分组闪动12条棱,最后一次闪动8个顶点。)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指出,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观察、发现、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预设:学生在数面

10、、棱、顶点时可能重复或遗漏,所以在此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数的时候不要随意翻转手中的学具。此外,学生可能会认为相对的棱只有两条,教师要再次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使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四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和学生一起观察、发现、归纳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立体图,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过渡语)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长方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

11、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让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学生实践后用演示,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放在左前方观察,所看到的图形就是这样的。(演示)在这个图形中,你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结合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这叫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上、下、左、右这四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书上立体图形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加以巩固。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实物与

12、图形之间的相互成像是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4、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结合立体图说明,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中棱叫做

13、宽,和地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然后,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接着让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再量一量手中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可能不同的情况,说明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的说法可能不一样。这样做的意图是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可以为大脑思维提供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以形成长方体的表象。(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有了研究长方体特征的基础,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

14、的达到学习目标。用出示动画图像:长方体转换为正方体,学生观察后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归纳得出结论: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如魔方、积木等,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研究可以得到: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相等。通过观察、实践学生概括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此时需要对新课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出表格。然后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

15、特之处是什么?归纳出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集合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新知。1、判断。前3道小题为基本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第4小题加深了难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当学生有困难时,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可以在本上画一画,教师则借助帮助学生理解。2、选择。让学生区分计算某一个面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哪一条棱的长度。独立探讨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这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根据所求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并且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新的信息。3、拓展题。变式拓展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在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第四环节梳理知识,反思总结。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