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7473131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0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华北板块稳定发展阶段,吕梁运动以后华北陆壳板块形成,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它在早期(中、晚元古代)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继而表现为差异性减小、整体相对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一)板决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层建造特点,1中、上元古界建造特点 吕梁运动形成了板块的统一基底,但是在中、晚元古代(尤其是中元古代)地形起伏还是比较明显的。 中部为一古陆区,主要的沉积区位于南北两侧; 北侧为燕山海槽,向西可与内蒙海槽相连,呈近东西向延伸; 南侧为晋南豫西海槽。南、北两个海槽向西可相连,构成板块西侧的海盆。,1中、上元古界建造特点,中、上元古界以河北蓟县剖面为代表,地层发育完整,接触关系清楚,是世界上同时

2、代地层中罕见的连续剖面。中元古代下限标准为l800Ma。中、下元古界之间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相当于吕梁运动主幕。 中元古界自下而上为长城系及蓟县系。,长城系由两个大型沉积旋回构成。 第一个旋回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团山子组。 常州沟组由具不同规模交错层理的含长石的砂砾岩逐渐过渡为层理平直的厚层石英砂岩; 串岭沟组以杂色至黑色页岩为主,含鲕状赤铁矿层; 团山子组为杂色砂质白云岩,层面上常有泥裂、含盐假晶等暴露标志。 本旋回反映其沉积环境是河流滨岸、河口浅水海湾滨海碳酸盐潮坪。,第二个旋回包括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 大红峪组砂岩中发育有大型斜层理及波浪,上部可见有中基性火山岩,本组在区域上形成超覆

3、,甚至不整合覆盖于太古宇片麻岩之上。 高于庄组是广海碳酸盐沉积,构成中元古代的最大一次海侵期。,蓟县系具有两个沉积旋回。 第一个旋回由扬庄组和雾迷山组构成。扬庄组以泥灰岩为主,分布局限; 雾迷山组为硅质条带(团块)灰岩,常具韵律结构,有类似于钙质、硅质复理石的特点。总体为复杂地形环境中的滨海浅海斜坡沉积环境。 第二旋回包括洪水庄组和铁岭组。洪水庄组为黑色页岩,铁岭组为白云质灰岩。与前述各组相比,厚度显著变小,同时空间分布范围亦相对缩小,显然代表残余海盆环境产物。,1中、上元古界建造特点,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下马岭组为黑色、灰绿色页岩,有些部分含有炭质及

4、黄铁矿;龙山组为石英砂岩及页岩;景儿峪组为灰岩、泥灰岩及少量页岩。它们组成了一个沉积旋回,属于缓滨海海滩至浅海沉积。 青白口系与蓟县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在燕山地区铁岭组顶部的古风化面凹凸不平,在下马岭组底部还发育有残积的褐铁矿层,厚度变化较大。,1中、上元古界建造特点,蓟县一带中、上元古界厚度可达万米左右,燕山海槽为一强烈的沉降带。 晋南-豫西地区中、上元古界为熊耳群和云梦山群;熊耳群为一套中基性至酸性的火山岩系;说明沿基底断裂具有较强的火山活动。云梦山群为含铁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 两者都是受断裂控制的裂陷带。,1中、上元古界建造特点,华北板块在震旦纪时主体部分为高出海面的古陆,而在东部的胶

5、辽、徐淮沉积区却继续沉降接受沉积,晋南豫西地区亦有零星沉积。 辽东地区的东西向岫岩隆起分隔了北部的太子河浑江海盆和南部的辽南海盆。,2. 震旦系建造特点,北部海盆震旦系称浑江群及其下的桥头组,桥头组为石英砂岩夹少量紫色页岩,厚达230m; 浑江群下部为万隆组,由灰岩、蠕虫灰岩、页岩、粉砂岩及粉砂质灰岩组成,厚623m,上部为八道江组由角砾状灰岩、叠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厚290m。,在辽南海盆地旅大、复州一带,震旦系有两套地层: 下部的革镇堡群为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页岩及石英砂岩、厚度可达3000m以上,同位素年龄为750Ma; 上部的金县群为石英砂岩、页岩、泥灰岩及少量灰岩,

6、厚350m,同位素年龄为650Ma。 在徐淮沉积区的徐州、宿县及淮南一带,其沉积特点与胶辽区基本类同。鲁东的蓬莱群为石英岩、板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夹有大理岩,厚达4600m。,2. 震旦系建造特点,晋南、豫西一带震旦系发育不全,除在河南登封地区可见有震旦系下统外,一般多为震旦系上统上部的罗圈组冰碛层。 罗圈组在豫西、陕南、宁夏贺兰山区及甘肃龙首山都有分布,属于山岳冰川的产物,不整合于自太古宁至震旦系下统的不同地层之上,其上为下寒武统含磷地层所覆盖。罗圈组之上,下部为含砾的冰水泥砂沉积,上部为杂色的海相砂页岩,厚度不等。其时代有待进一步研究。 晋南、豫西区和胶辽、徐淮区在震旦纪时沉积特点差异较

7、大,两者间可能为淮南四十里长山所分隔。,2. 震旦系建造特点,华北板块下古生界发育不全,只见寒武系及下奥陶统、中奥陶统(局部地区有出露),缺失上奥陶统及志留系。 震旦纪后板块整体上升遭受剥蚀,造成了寒武系与震旦系或中、上元古界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早寒武世早期,华北板块整体高出海面,为古陆剥蚀区,而后开始下降,并且海侵范围逐渐扩大。,3下古生界发育及岩相古地理,到早寒武世晚期,除鲁东、内蒙及鄂尔多斯的中北部仍为古陆外,大部分地区为海水浸没,由开始以含食盐假晶的紫色页岩为代表的干燥气候下的滨海沉积逐渐过渡到中、晚寒武世的广阔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寒武系的厚度在华北的不同地区是有所变化的,豫淮

8、地区为1300m,贺兰山六盘山区为1000m以上,鲁西地区为740m,辽东为640m。在山西地区,早寒武世中期的辛集组仅见于其南缘,馒头组、毛庄组以至上寒武统向北超覆。 说明了华北板块在寒武纪有些地区沉积较厚,另一些地区则表现出相对隆起的特点。,奥陶系发育不完整,下统发育齐全、岩相稳定,中统仅在太行山中、南段和山东保留有中奥陶统下部;上统仅见于宁夏固原和陕西陇县、耀县一带。 河北唐山一带的奥陶系层序清楚,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生物化石丰富,厚约700m左右,各地的岩性大致相似,代表着稳定的浅海环境。 另一特点是在一些地区出现有含石膏、岩盐等沉积,如山西地区下奥陶统中赋存有巨大的石膏矿,说明出

9、现了潮上蒸发环境。 板块西部贺兰山、平凉一带,奥陶系沉积特点与其它地区不同,下统有较多的碎屑岩,中统的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灰岩,总厚可达l800m左右,表明此地具有沉降带特点。,3下古生界发育及岩相古地理,华北板块自中奥陶世开始整体上升成陆,缺失上奥陶统(许多地区尚缺失中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直到晚石炭世板块才重新下降,遭受海侵。 上古生界发育不全及上石炭统与奥陶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二叠系以山西太原剖面为代表,以滨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为特征。,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早石炭世除大别山北麓出现较厚的近海和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堆积,以及辽东地区可能接受沉积外、

10、板块主体部分仍是一个近乎准平原的低地。 上石炭统本溪组为古风化壳上含铝(铝土矿)和含铁(山西式铁矿)的碎屑岩,夹薄层灰岩层及煤层,代表海侵开始时的滨海环境。 本溪组在山西北部厚达50m左右,南部变薄,豫淮一带甚至缺失。在辽东本溪一带,地层发育全,其中海相夹层多,厚度可达300m左右。 由此可见,板块的地势是北低南高。,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上石炭统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厚约95m。 晚石炭世时古地理面貌又有较大的变化,辽宁的本溪至陕北的东胜一带,上石炭统都属陆相沉积。 在内蒙的大青山地区,形成了内陆断陷盆地。 自太原往南,海相夹层逐渐增多,厚度逐渐增大,在淮南、豫西和鄂尔多斯

11、等地可见太原组直接超覆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底部也可见有铝土页岩的存在,最大厚度可达350m左右,其中海相灰岩夹层较多; 晚石炭世时华北板块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下二叠统山西组为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沉积,说明早二叠世华北板块普遍地势低平,为一个重要的成煤期。 上二叠统石盒子组为河、湖相沉积,以杂色紫红色碎屑沉积为主,至石千峰组已属红色地层,为气候干旱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晚二叠世板块内部的差异运动加强了,逐渐显示出沉积盆地彼此分隔的轮廓。板块东部为互相隔绝的小型内陆盆地,而西部鄂尔多斯地区则为一大型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心部分二叠系厚度可达2000m。,4

12、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华北板块进入到中生代三叠纪时仍为以陆相沉积为主,这时板块内部的东西差异更加明显。 西部鄂尔多斯地区仍为大型内陆盆地,三叠系发育完整,其地层建造特点为:下、中统紫红色砂泥岩;上统灰绿、黄绿色砂泥岩夹油页岩及煤层,地层总厚约2500m左右 由干旱气候下的河湖沉积演变为温带半潮湿潮湿气候下的大型湖盆沉积类型。东部为剥蚀高地,零星分布小型山间盆地。,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吕梁运动形成华北板块基底后,进入了盖层发展阶段,从中元古代到三叠纪,华北板块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 中、晚元古代时板块内部的隆起坳陷差异性表现得比较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元古代地台上曾发

13、生一次大规模裂陷运动,主要出现在板块的南、北部。板块南部,包括晋南、陕南、豫西、豫南和皖中地区,由裂陷作用形成三叉型谷系。,(二)板块稳定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特点,三叉连结点在豫西,一支向西伸至陕南商洛地区,一支向东南伸至大别山之北,另一支向北伸至吕梁山。 近南北向的吕梁裂谷充填有陆相碎屑岩和中基性火山岩,这支裂谷后来停止发展。而东西两支在不断扩张中发展成为秦岭海槽的北秦岭坳陷区。 大别山和“秦岭地块”则是从华北板块基底分裂出去的碎块。,(二)板块稳定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特点,豫西地区的熊耳群是裂谷中的火山岩系,化学分析资料表明,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次为弱碱性,钾的含量很高,投影点比较集中在Si

14、O26570及5055两个区间,反映了酸性及中基性岩并存的趋势,类似于大陆裂谷的双模式火山岩。,(二)板块稳定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特点,板块北部燕山地区也是一个裂陷槽。 这里发育了北东东向的狭长海槽,海槽北陡缓,并有隆起带相间。中、晚元古界厚达万米,在坳陷沉降中心地带,从宣化到蓟县以及旅大地区还有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和岩脉侵入。 据崔盛芹等分析,这时期有同沉积断裂出现,其延展方向与裂陷方向一致,多发育在强烈断陷与断隆的交接地带,并造成不同岩相厚度带的界线。不过,裂陷槽未能出现陆壳大规模扩张就夭折了(下图)。,(二)板块稳定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特点,稍晚,在板块内局部地区还出现过一些构造运动,最显著的实例就是嵩山地区,那里可以见到震旦系五佛山群不整合覆于嵩山群之上,代表嵩山地区的少林运动,其重要结果是出现五佛山群自南向北的复杂的重力滑动构造,同时也造成下寒武统与嵩山群之间的不整合。,(二)板块稳定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特点,中、晚奥陶世板块整体升起和晚石炭世板块沉降使几乎整个板块内部缺失了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大套沉积,其间普遍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升降前后坳陷区和隆起区的古构造格局又能长期保留而没有明显变化。 自二叠纪开始华北板块整体上升转为陆相沉积。同时板块的东西差异明显了,表现出板块内部有活动性加强的趋势。,(二)板块稳定发展阶段的构造运动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