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7472898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1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木构建筑特征(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学习要点:,1.了解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特别是熟悉了解宋、清两代大木作的具体构成和些许重要做法; 2.重点认知掌握古建的梁架结构和斗栱结构; 3.通过课后学习,进一步学习我国古代建筑的相关内容;,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宏巨。既体现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灿烂辉煌,也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本身在功能、材料、结构、施工、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进步。 这成就,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对东方乃至世界的建筑文明,都作出了十分伟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遭受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

2、坏,使得历史上许多伟大建筑都化为乌有,与之相应的宝贵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部也都已失传。,第一节、台基、踏步、栏杆、铺地,一、台基,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基 本构成,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力;,象眼石,砚窝石,垂带石,(一)普通台基构成,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二)普通台基做法,台面的长宽尺寸遵循 “下檐出”小于“上 檐出”的规定,留出 必要的“回水”。,宋式 勾阑,宋式勾阑,清式勾阑,宋式须弥座,清式须弥座,宋式

3、清式 层次构成 分层多,912层 分层少,6层 体量权衡 主次分明 无明显主体 个别线脚不合理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格调韵味 秀挺、精细、洒脱 敦实、粗壮、庄重,清式勾阑,清式须弥座的比例推敲,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分成三组,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枋;,沈阳清昭陵隆恩殿须弥座,须弥座的雕饰分布,全部光素的 只在束腰雕饰 在束腰和上枋雕饰 全部雕饰,抱鼓石的作用: a.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 b.美化栏杆尽端造型;,抱鼓石 的做法,最高级台基,太 和 殿,高级台基,乾 清 宫,一 般 台 基,中 山 堂,二、踏道,踏道,阶梯形踏步,坡道,故宫

4、 辇道,辇道(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左磩右平”则左斜平坡道,右为阶级形踏跺;, 分为阶梯形和斜坡式, 如意踏步:, 慢道:,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木经载: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三、栏杆(勾阑),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望柱处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做法。 寻杖合角造:木寻杖止于转角望柱处不伸出的做法。,清式勾阑,栏杆抱鼓石 构成和式样,四、铺地,室内铺地,铺地,室外铺地,

5、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一般对缝或错缝;殿堂也有用大型地砖-“金砖”; 室外铺地早期用卵石铺砌(新石器中期),汉唐之后就采用预制的地砖;,故宫宁寿宫古华轩内景,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内景,同里退思园西院内景,第二节、大木作,一、 基本概念,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 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 的重要决定因素; 2)开间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 间的水平距离; 3)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4)步:屋架上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5)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 的总和; 6)柱网形式: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分心 槽、满堂

6、柱;,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 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 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 分心槽:用中柱将平面等分;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平 面做法;,面阔间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以“间”作为计数单位。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就是由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一间的宽度,叫面阔。而整个建筑物正面若干间加起来的宽度,叫通面阔,一般简称面阔。如10根柱子就是面阔9间,6根柱子就是面阔5间。建筑物侧面间的深度叫进深。若干间合起来的深度叫通进深,简称进深。,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中开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

7、中,往往以“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双槽,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满堂柱,副阶周匝,宋、清大木作名称对比:,举 架举折 庑殿顶四阿顶 歇山顶九脊顶 厦两头 悬山顶不厦两头 瓜 栱瓜子栱 万 栱慢栱 厢 栱令栱 正心瓜栱泥道栱,翘 华栱或卷头 梁 栿或梁 单步梁剳牵 桁或檩禣 五架梁四椽栿 脊桁 脊禣 上金桁上平禣 瓜 柱侏儒柱或蜀柱 三 踩四辅作,清,宋,清,宋,二、 柱,(一)柱的种类,柱,檐柱,金柱,山柱,瓜柱,角柱,柱,直柱,梭柱,檐柱:支撑屋檐的柱子,用于廊下; 金柱:在檐柱一周以内,但不在纵中线上的柱; 山柱:建筑物纵中线上顶

8、着屋脊,并且在山墙 内的柱子; 瓜柱:在梁上,将上一层的梁垫起,使达到需 要高度的短柱; 角柱: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柱子;,梭柱: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 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柱径与柱高间的比率有一个变化过程,一般是从大到小;,檐柱,金柱,山柱,中柱,角柱,檐柱,(二)柱的一些基本概念,柱的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 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柱的侧角:宋代建筑规定

9、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 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倾斜 柱高的千分之八,在角柱则两个方向 都倾斜的做法;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 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柱色,天 坛 祈 年 殿 内,金色的级别最高, 其次为红色, 再次是黑色。,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三、 枋,额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宋称阑额,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称为阑额,下面的 称为由额) 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 (宋称普拍枋) 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 梁枋的净跨距离;(宋称绰幕枋),清式五踩单 翘单昂斗栱,四、斗栱,(一)作用: 1)结构作用:

10、挑出以承重,把屋面大面积的 荷载传递给柱; 2)装饰作用: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使 檐下生动; 3)等级制度的象征; 4)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斗口;,(二)类型:,名 称 (清) (宋) 柱头斗栱 柱头科 柱头辅作 柱间斗栱 平身科 柱间辅作 转角斗栱 角 科 角 辅作,(三)斗栱组成:,斗:双向开口的构件,栱:置于坐斗口内的横短木,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斗栱,升:单向开口的斗,斗耳,斗平,斗欹,4,2,4,栔,=,斗平,斗欹,+,栔,材,栔,+,=,足材,清式五踩单 翘单昂斗栱,斗 拱 的 构 造,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

11、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斗栱做法示意图,五、屋顶,举架: (宋举折) 举-是屋架的高度,常常按照建筑的进深 和屋面材料而定; 折-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 幅度不一致,所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 不是一根直线,而是由若干直线组成; 推山:是庑殿屋顶的正脊向两端推出的做法;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 收进的做法;

12、 挑山: 是悬山屋顶建筑的两山檩头,向山柱外伸出 1/3檐柱高的做法;,梁(宋称梁或栿): 宋梁栿的名称是按它所承椽数来定,清按其上所承桁或檩命名 梁的外观分为直梁和月梁 梁头宋元建筑常用蚂蚱头式样,明清则多用卷云和桃尖形 桁(檩):依部位桁分为脊桁(脊榑)、上金桁(上平榑) 、中金桁(中平榑) 、下金桁(下平榑) 、正心桁(牛脊榑) 、挑檐桁(撩风榑) 椽: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瓜柱:最早只用在脊禣下,屋架其他承梁处都用 驼峰,或矮木加斗栱; 驼峰: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 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 叉手: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 托脚:是支撑平禣的斜向构件,多见

13、于唐、宋; 替木:为支撑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六、多层木建筑,叉柱造:将上层檐柱的底部开十字开口,插在 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插立 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个柱径;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及天 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等; 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如天津 蓟县辽独乐寺观音阁及山西应县辽佛 宫寺释迦塔等;,第三节、墙壁,墙壁的使用范围很广,大至沿国界而筑的 边墙,围绕城市的城墙,以及周环于宫殿、坛庙 的宫墙,甲第、民居的宅墙等等;,一、土墙,土墙常见的有夯土墙、土坯墙等,它是我国墙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又称“版筑”;,二、砖墙,我国古建筑中全用青灰色陶砖,施于墙

14、体的有空心砖、条砖、契形砖、饰面砖等;,三、木墙,木墙是由井干式结构形成的,也反映在商代到西汉的木椁墓中;,四、编条夹泥墙,第四节、屋顶,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单坡平顶等;,一、种类,二、屋顶做法,三、屋面材料,民间建筑常用茅草、泥土、石版、陶小瓦等,官 式建筑或用陶筒、板瓦或用琉璃瓦;,一、有关术语,1、正脊: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 2、垂脊:庑殿屋顶正面与侧面相交的屋脊,歇山、悬山和硬山前后两坡至正吻沿博风板下垂的屋脊都叫垂脊。 3、戗脊:歇山是悬山和庑殿结合而成,因此有九条脊。除正脊外,上半是四条垂脊,下半自博风板到套兽间,就叫戗脊,它与垂脊在平面上成45角。 4、博

15、脊:歇山的山花板与下边山面屋面接缝处,按前后方向平置的屋脊,叫做博脊。,5、角脊:垂脊的垂兽之前的三分之一部分,叫兽前,也叫角脊、岔脊。此外,庑殿或歇山重檐的四角,亦称角脊,脊饰同上檐。(下层檐的檐角屋脊也可是戗脊,称重檐戗脊。) 6、元宝脊:卷棚顶的两坡相交处,不像通常那样做一条正脊,而是做成弧线形曲面,叫元宝脊,也叫罗锅脊。 7、山:在建筑物左右两侧,由前屋顶和后屋顶的斜坡形成的三角形部分,很像古体的山字,在古代营造术语中,称之为山。 8、山花:歇山屋顶两端博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在明代以前多为透空,仅用悬鱼、惹草等加以装饰。明代则多以砖和琉璃,清代多以木板封闭透空部分,并施雕刻或花卉装饰于

16、其上,谓之山花。,9、博风板:悬山和歇山屋顶,桁(檩)都是沿着屋顶的斜坡伸出山墙之外;为保护这些桁头而钉在它上面的木板,叫做博风板。 10、重檐:在同一层高度内,有两重屋檐的建筑,叫做重檐建筑。,(一)屋顶形式,辨别:以下建筑属于什么形式的屋顶?,辨别:以下建筑属于什么形式的屋顶?,隆 兴 寺 摩 尼 殿 鸱 吻,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 传说:齐国国君,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戗 脊 吻 兽,戗(垂)脊 兽 数 目 实 例,第五节、装修(宋称小木作),第六节、色彩与装饰,“楹,天子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