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的施工监测技术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7358740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盾构的施工监测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盾构的施工监测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盾构的施工监测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盾构的施工监测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盾构的施工监测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盾构的施工监测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盾构的施工监测技术(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盾构工程的施工、监测技术,盾构的施工工艺 盾构的监测内容、布点情况 盾构常见的风险源 盾构施工各参数的选取,盾构法隧道,盾构施工流程,盾构工作井,洞门加固,盾构出洞,洞圈放样基座安装盾构安装、调试,后靠安装负环拼装凿除部分槽壁,洞口止水装置安装槽壁全部凿除,盾构靠上洞圈内加固土始发推进,盾构基座图,后盾支撑图,出洞止水装置,封洞门,盾构推进,盾构进洞,主体结构,区间隧道间联络通道的施工技术,在粘性土层中采用顶管法施工,盾构的施工工艺 盾构的监测内容、布点情况 盾构常见的风险源 盾构施工各参数的选取,盾构位移矢量图,监测内容,频率要求:推进期间,1天2测 监测范围:规程规定前20环后30环;实际

2、要求范围:前30m后50m,频率及范围,地表监测,地表横向剖面沉降曲线,地表纵向剖面沉降曲线,地层损失,地层隆沉,固结沉降,主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土层厚度,土体灵敏度,正常地层损失,非正常地层损失,灾害性地层损失,均匀变化,局部化变化,突发性变化,主固结沉降,变形特性,次固结沉降,地层隆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严重超挖(欠挖),推进参数匹配不合理,注浆量不足或注浆不及时,盾构后退,设计阶段的盾构选择,注浆材料本身的体积收缩,盾壳移动对临近土体的扰动,隧道本身的沉降,盾构“姿态”纠偏,隧道初砌的变形,隧道沉降测点布置,隧道收敛,盾构监测测点布置,盾构监测测点布置,盾构的施工工艺 盾构的监测内容

3、、布点情况 盾构常见的风险源 盾构施工各参数的选取,凿洞门时涌水涌沙,本次填充注浆共布置孔位23只,除进出洞门中心及原旋喷桩加固区两端共7只孔注浆深度为20米外(地面以下),其他16只孔注浆深度均为17米。共计注浆延412米。,中兴路井充填注浆介绍,盾构切口10cm下移原因分析,井口不变出现斜线现象,底部加固土体为刚性,因此切削比较困难,同时还造成盾构刀盘受力不均。,1号线隧道底部加固强度高、面积大、隧道加固范围不均匀。,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穿越1号线轴线突变,1、对成环隧道下部注浆加固 2、放慢推进速度,每推进10cm进行一次测量,3、穿越过程中建立通讯网络 4、每箱土(1015cm)分析

4、一次反馈数据 5、注浆以点数控制,针对措施:,隧道底部注浆,地铁2号线穿越1号线轴线突变,通过上述措施盾构轴线得到了有效控制,管片渗水,管片破损,管片错台,隧道上浮,控制措施,盾构切口进入加固区后刀盘切削不动土体,加水后盾构还是无法推动,10盾构进洞,接收井,土体加固强度0.81.4Mpa,盾构距离工作井槽壁外3.65米,盾构推力为33000kN,10#盾构进洞,针对措施: 1. 洞门凿除,强行进入,凿除后盾构还是推不动,推力为32000kN,10#盾构进洞,排孔,刀盘注水 软化土体,针对措施: 2、采取打排孔,刀盘注水软化土体,经过努力后盾构终于进洞,盾构的施工工艺 盾构的监测内容、布点情况

5、 盾构常见的风险源 盾构施工各参数的选取,正面平衡压力,p=k0h,p: 平衡压力(包括地下水) :土体的平均重度(kN/m3) h:隧道埋深(m) k0:土的侧向静止平衡压力系数,出土量,6340盾构每环理论出土量/4D2L/46.3421.237.88m3/环,盾构推进出土量控制在98%100%之间。即37.13m3/环37.88m3/环。,推进速度,6340盾构:V=1.2(6.34026.2002)/41.66m3 ;每环的压浆量一般为建筑空隙的200250,即每推进一环同步注浆量为3.31 m34.14 m3,泵送出口处的压力在水土压力的基础上相应提高0.51.0kg/cm2,软土地

6、区,一般控制在0.3MPa左右。,正常推进时速度宜控制在24cm/min之间。过建筑物时推进速度宜适当放慢,宜控制在1cm/min以内。,同步注浆,千斤顶推力,初始掘进阶段时控制扭距F10000kN,正常掘进阶段时控制扭距F30000kN,浆液的具体配比如下: (Kg/1.25m3),400,260,1150,125,数量,水,砂,粉煤灰,水泥,材料,二次补压浆液技术指标: (每0.5m3),75-125,250kg,250kg,30s60s,35oBe中性水玻璃(kg),水,水泥(普425#),初凝时间(s),乙液,甲液,二次补压浆,每5环进行一次壁后二次补压浆,重要地段按实际情况还需进行加

7、密。,盾构过江控制措施,(1) 土压力设定 在盾构切入大堤后,根据覆土厚度、水深、潮汐变化和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土压力的设定值,减少对土体的扰动,保证大堤和江中隧道施工的安全。对于盾构需要穿越承压水层时,实际掘进的土压力设定应不下于承压水. (2) 监测 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加强沉降监测。 盾构穿越大堤后,江中段施工采取跟踪观测的方法进行观测,将观测数据及时传送给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所对应的江底的沉降情况,并调整盾构推进的参数。 (3) 纠偏控制 江中段隧道考虑隧道断面内地层复杂,给轴线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过程中轴线纠偏要做到“勤纠、少纠”,避免大幅度纠偏。 (4) 出土量控制 每环盾构掘进出土

8、理论方量约为38.6m3。一旦盾构掘进施工出土量没有控制好,出现较大的超挖现象,就可能出现正面土体失稳、坍塌,所以在江中段施工,必须在土压平衡状态下进行盾构掘进,过程中严格控制出土量。,(5) 同步注浆量控制 在入江施工前,对前阶段盾构施工的同步注浆情况、沉降变形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得出适合本工程地质条件的同步注浆量。 在入江施工时,根据上述优化的同步注浆量严格控制,保证在掘进过程中及时填充建筑空隙,既不能因过少而造成江底大量沉降,也不能因过多而造成江底隆起,使钱塘江水涌入隧道。 (6) 防喷涌处理 盾构螺旋机出口处设置闸门,作为承压水层施工时防喷涌的预防设备。一旦产生喷涌时,及时关闭闸门,并

9、进行加泥等措施,形成土塞效应,预防喷涌影响施工。 (7) 盾尾密封的管理 在穿越钱塘江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盾尾油脂压住的管理,确保盾尾密封性能,盾尾油脂应采用进口优质油脂,并确保施工中及时、足量压注。,(8) 防止盾尾漏泥、漏水措施 预防措施 为避免在江中段发生盾尾漏泥、漏水等现象,施工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事项 按盾尾油脂压注程序,定期、定量、均匀地压注盾尾油脂。 严格控制浆液质量和注浆量。在同步注浆过程中,合理掌握注浆压力,使注浆量、注浆流量与掘进速度等施工参数形成最佳参数匹配。避免浆液进入盾尾,损坏盾尾密封装置,降低盾尾密封性能,引起盾尾漏泥、漏水。 注浆量应均匀压注,使浆液在成形隧道周边

10、进行均匀、紧密环箍。 管片做到居中拼装,以防盾构与管片之间的建筑空隙过分增大,降低盾尾密封效果,引发盾尾漏泥、漏水。 为在江中段推进过程中,在必要时可在盾尾与管片之间垫放海绵用以止水,封堵管片与盾构间的间隙。 在盾构工作面配置适量的双快水泥、木楔、回丝等堵漏材料及工具。 应急措施 如果盾尾发生泄漏现象时,拟采用以下施工对策: 针对泄漏部位集中压注盾尾油脂。 采取盾构机上增设的注浆孔和盾尾后3环管片注浆孔进行注浆,减缓盾尾止水压 利用堵漏材料进行封堵。 如上述措施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聚氨脂在盾尾后一定距离处压注,进行集中、快速封堵。,盾构穿越建筑物措施,(1) 严格控制盾构正面平衡压力 盾构在穿越

11、民房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切口平衡土压力,使得盾构切口处的地层有微小的隆起量来平衡盾构背土时的地层沉降量。同时也必须严格控制与切口平衡压力有关的施工参数,如出土量、推进速度、总推力、实际土压力围绕设定土压力波动的差值等。防止过量超挖、欠挖,尽量减少平衡压力的波动。 (2) 严格控制盾构的推进速度 过民房施工时,推进速度不宜过快,尽量做到均衡施工,减少对周围土体的扰动,避免在途中有较长时间耽搁。如果推得过快则刀盘开口断面对地层的挤压作用相对明显,地层应力来不及释放,所以正常推进时速度应控制在23cm/min。 (3) 严格控制盾构纠偏量 在确保盾构正面沉降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使盾构均衡匀速施工,盾构

12、姿态变化不可过大、过频。每隔5环检查管片的超前量,隧道轴线和折角变化不能超过0.4。推进时不急纠、不猛纠,多注意观察管片与盾壳的间隙,相对区域油压的变化量随出土箱数和千斤顶行程逐渐变化。采用稳坡法、缓坡法推进,以减少盾构施工对地面的影响。根据盾构进入曲线段的设计里程,盾构可提前510环进入曲线段施工,提前进行纠偏,以减少每环的纠偏量,从而减小建筑孔隙。提前纠偏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盾构姿态,盾构轴线偏差不得超过50mm。,(4) 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 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务必做到三点: 保证每环注浆总量要到; 保证盾构推进每一箱土的过程中,浆液均匀合理地压注; 浆液的配比须符合

13、质量标准。通过同步注浆及时充填建筑空隙,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变形。每环的压浆量一般为建筑空隙的200250,泵送出口处的压力应控制在0.3MPa左右。 具体压浆量和压浆点视压浆时的压力值和地层变形监测数据选定。同时,在曲线段外弧侧可适量多压注,确保地面沉降的稳定。 (5) 二次补压浆 当盾构穿越过后,隧道影响的构建筑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后期沉降。因此必须准备足量的二次补压浆材料以及设备,根据后期沉降观测结果,及时进行二次补压浆,以便能有效控制后期沉降,确保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6) 应急措施 盾构穿越民房时,若地面变形值达到警戒值,除了采取壁后注浆的手段外,还可通过采取在地面跟踪注浆的手段来保护建筑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