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一、从1976年10月到1978年底,是诗歌创作恢复阶段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新时期诗歌的序曲批判“四人帮”和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两大主题,也称“伤痕诗歌”代表作:艾青《在浪尖上》 贺敬之《中国的十月》 李瑛《一月的哀思》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邵燕祥《中国又有了诗歌》等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二、1979年到1984年前后,是诗歌发展第二阶段1、“归来的歌”以艾青为首的老一辈诗人重新创作代表作:公刘《解剖》 蔡其矫《祈求》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邵燕祥《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 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等2、“七月诗派”:曾卓《有赠》 绿原《重读<圣经>》 牛汉《梦游》等3、“九月诗派”:穆旦《智慧之歌》 陈敬容《孤寂不再是孤寂》 郑敏《心象组诗》 辛笛《潮音和贝》等北岛《回答》 梁小斌《雪白的墙》 舒婷《致橡树》 顾城《远和近》 杨炼《诺日朗》 王小妮《碾盘》等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1980年前后出现,它着意于人性的表现,尤其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和人际关系,弘扬人道主义引发争论1979年《星星》复刊号第一期发表公刘《新的问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开始首次争论。
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1981年《诗刊》第3期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第一期徐敬亚《崛起的诗群》4、“朦胧诗派”,坚守知识分子立场,执着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后朦胧诗”代表作:海子《亚洲铜》 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 骆一禾《岁月》等自称站在民间立场,倡导平民意识的诗歌社团南京的“他们文学社”:韩东《山民》 于坚《零档案》等上海的“海上诗群”:孟浪、陈东东、陆忆敏等四川的“非非主义”:周伦佑、杨黎、蓝马等抒写女性经验,表达女性意识的新一代女性诗人翟永明、伊蕾、唐亚平、张烨等三、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第三代诗人”崛起的阶段也称“先锋诗”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唐晓渡、王家新《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徐敬亚、孟浪,溪萍,李丽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