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叶部病害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6528079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PPT 页数:196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_第4页
第4页 / 共196页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_第5页
第5页 / 共1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叶部病害(1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及防治,一、霜霉病类,霜霉病特征:1、症状:叶片正面产生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坏死斑,叶背相应部位产生灰白色或其它颜色疏松的霜霉状物,2、病原:病原物为低等的鞭毛菌。3、发生条件:低温潮湿的情况下发病重。,(一)月季霜霉病,1、分布与危害 霜霉病是月季栽培中较重要的病害之一,发生较普遍。除月季外,还危害蔷薇属中的其它花卉。引起叶片早落,影响树势和观赏。,2、症状 该病危害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叶片最易受害,常形成紫红色至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色较深。花梗、花萼或枝干上受害后形成紫色至黑色大小不一的病斑,感病枝条常枯死。发病后期,病部出现灰白色霜霉层,常布满整个叶片。,

2、2、病原 为鞭毛菌亚门蔷薇霜霉菌(Peronospora sparsa Berk.)。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和菌丝在患病组织或落叶中越冬越夏。翌春,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随风传播。游动孢子自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孢子传播的适宜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100%。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露地栽培时该病主要发生在多雨季节,温室栽培时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因昼夜温差较大,若温室不通风,湿度较高,叶缘易积水发病。,(二)紫罗兰霜霉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使得叶片正面产生淡绿色斑块,后期变为黄褐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叶片背面长出稀疏灰白色的霜霉层。叶片萎蔫,植株枯萎。病菌也侵染幼嫩的

3、茎和叶,使植株矮化变形。 病原 病原为霜霉菌属的(Peronospra arasitica),属鞭毛菌亚门。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孢子囊蔓延侵染。在植株下层叶片发病较多。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或阴雨、潮湿天气发病重。,(三)虞美人霜霉病,症状 苗期发病可致苗枯;成株期发病可危害叶片、茎及花,在植株下部老叶的正面产生淡褐色斑,叶背有白色、浅灰色至紫灰色霜霉层。严重时叶片变褐干枯。病菌蔓延危害茎和花,使茎扭曲变形、花不能开。在茎基部发病时可致植株死亡。 病原 病原为霜霉菌属的(Peronspora arborescers (Berk) .Debary.),属鞭毛菌亚门。 发病规律

4、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游动孢子蔓延传播。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时,易发病。,(四)葡萄霜霉病,1、分布与危害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各葡萄产区都有此病发生。主要危害葡萄,发病严重时提早落叶,甚至枯死。,2、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梢、花序和幼果。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油渍状黄绿色斑块,叶片背面对应部位生出白色霜状霉层。随病斑扩大,渐形成黄褐色或红褐色枯斑。病斑较多时,病叶变黄脱落。嫩梢偶尔发病,出现油渍状斑,潮湿时上生霜霉层,病梢扭曲变形。,2、病原 为鞭毛菌亚门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t Curtis) Berl. et d

5、e Toni.。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落叶或土中越冬。翌年,温度达11时,遇雨即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水飞溅传播,经气孔侵染叶片。降雨是促进发病的主要因子。冷凉、多雨、多雾露、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发病时期有差异。降雨早而频繁、雨量大的年份和草荒重、枝叶过密、排水不良的种植区发病严重。,(五)霜霉病(疫病)类的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枝及枯落叶。采用科学浇水方法,避免大水漫灌。温室栽培应注意通风透气,控制温湿度。露地种植的月季也应注意阳光充足,通风透气。 2药剂防治。花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施1:0.5:240的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

6、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月从田间零星出现病斑时,开始喷施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月份再喷施1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 72%克霜氰可湿粉600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或用45%百菌清烟剂33.5/hm2,隔89天熏1次,或用沈阳农业大学研制的烟剂1号,每亩350400克烟熏。 发病后,也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

7、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g。,二、白粉病类,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发生极为普遍的一类病害。一般多发生在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可侵害叶片、嫩枝、花、花柄和新梢。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进行再侵染。重者可抑制寄主植物生长,叶片不平整,以致卷曲,萎蔫苍白。现已报道的白粉病种类有155种。白粉病可降低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严重者可导致枝叶干枯,甚至可造成全株死亡。,(一)黄栌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 辽宁、北京、河北、西安、山东、四川等地都有发生。发病黄栌影响秋季叶片变红,失去观赏效果。,2、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白色粉点,

8、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白色粉霉斑,严重时霉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粉层上陆续生出先变黄、后变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闭囊壳)。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观赏红叶。,3、病原 病原菌为漆树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 4、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也有以菌丝在枝上过冬的。翌年56月当气温达20,雨后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等传播。多先从树冠下部的叶片开始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9、,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多次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大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郁蔽、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严重。,(二)月季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严重时造成落叶、花蕾畸形,严重影响切花产量和观赏效果。,2、症状 该病除在月季上普遍发生外,还可寄生蔷薇、玫瑰等。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发病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老叶较抗病。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少而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花蕾受害

10、后布满白粉层,逐渐萎缩干枯。受害轻的花蕾开出的花朵呈畸形。幼芽受害不能适时展开,比正常的芽展开晚且生长迟缓。,2、病原 病原为蔷薇单囊壳菌 ,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闭囊壳也可以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 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1年当中56月及910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时可周年发病。该病在干燥、郁蔽处发生严重,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生严重。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墨红、白牡丹、十姐妹等易感病,而粉红色重瓣种粉团蔷薇则较抗病。多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

11、风不良都加重该病的发生。灌溉方式、时间均影响发病,滴灌和白天浇水能抑制病害的发生。,(三)瓜叶菊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时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干枯,影响产量和观赏效果。,2、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蕾、花、叶柄、嫩茎等。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小的白色粉霉状的圆斑,直径48mm,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一片,使整张叶片布满白粉,造成叶片扭曲、卷缩、枯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花小而提早凋谢。苗期发病较重 。发病后期病斑表面可产生黑色小粒点闭囊壳。,瓜叶菊白粉病,3、病原 病原为二孢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4、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及其它病残体上越冬

12、。翌年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和浇水传播。孢子萌发后以菌丝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4,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该病大发生。成株在34月为发病高峰,幼苗11月为发病高峰。,(四)紫薇白粉病,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发病紫薇叶片干枯,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紫薇的叶片,嫩叶比老叶易感病,嫩梢和花蕾也能受害。叶片展开即可受到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后扩大为圆形并连接成片,有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粒点闭囊壳。 病原 病原为南方小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小钩丝

13、壳属。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节多次再侵染。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其中以秋季发病较为严重。,紫薇白粉病,(五)白粉病的防治 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 2. 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 3.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4.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温室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 5. 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

14、快,BO-10 (150200倍液)、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效。 6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三、锈病类,(一)锈病特征: 1、症状:主要危害园林植物的叶片,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该类病害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 2、病原: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的。 3、发生条件:锈病多发生于温暖湿润的春秋季,在不适宜的灌溉、叶面凝结雾露及多风雨的天气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生和流行。,(二)玫瑰锈病,1、分布与危害 为世界性病害,分布在北京、山东、河南、陕西、安徽等省市。是、玫瑰、月季的一种常见和危害严重的病害。受害叶易早

15、落,影响生长和开花。,2、症状 玫瑰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和芽。也危害叶柄、花、果、嫩枝等部位。叶片发病正面出现浅黄色不规则病斑,其上着生淡黄色粉状物,并且叶斑稍有些肿胀。叶背面有橘黄色粉堆夏孢子,秋末叶背出现黑褐色粉堆(冬孢子堆)。受害叶早期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果上的病斑显著肿起,嫩梢发病向一侧弯曲。,3、病原 危害玫瑰的病原菌种类很多,均属担子菌亚门,多孢锈属的三个种的真菌,即玫瑰多胞锈菌、短尖多胞锈菌和蔷薇多胞锈菌。单主寄生。,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玫瑰芽内和患病部位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开始发病,在病叶正面病斑上出现橙黄色粉状物。5月份在叶背出现夏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

16、播,进行第1次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叶背不断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发病适温在1526,6、7月和9月发病最为严重。四季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发病重。,(三)海棠锈病,1、分布与危害 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安徽、云南、浙江等地都有发生。 主要危害海棠、苹果、桧柏、龙柏。该病常引起早期落叶,受害严重的桧柏等小枝上病瘿成串,造成叶枯黄,小枝干枯,甚至整株死亡。,2、症状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还可侵染新梢和果实。发初期,叶面正面出现黄绿色至橙黄色的油状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其上出现略呈黑色的小粒点,后期背面生出黄色须状物。,病菌转主寄主是桧柏等桧属植物,秋冬季病菌危害桧柏针叶或小枝,被害部位出现浅黄色斑点,后隆起呈灰褐色豆状的小瘤,初期表面光滑,后膨大,表面粗糙,呈棕褐色,直径0.51.0cm,翌春34月遇雨破裂,膨为橙黄色花朵状(或木耳状)。受害严重的桧柏小枝上病瘿成串,造成柏叶枯黄,小枝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