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543322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逝去的辉煌苏共败亡解析 韩西林 引言 1917 年 10 月(儒略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注1在列宁、托洛茨基等人领导下,几乎是不费一枪一弹就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夺取了政权,成为执政党。第二年,苏共领导的俄国与德国签订了一个向德国作出了重大让步的合约,退出战争,此举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此后,苏俄在苏共领导下,致力于国家工业化并推行了农业集体化,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使苏联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工业国。到 1936 年底,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从此,世界大家庭中又有了一种全新的国家类型。苏共和苏联的意义在于,它以事实向世人昭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只有资

2、本主义一条道路,至少还有另一条道路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绝不朽的功勋。战后的苏联,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和军事实力极大地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并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世界第二大国。此时的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模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楷模,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在 20 世纪的整个 50、60、70、80 年代,苏联与美国同时被世人称为“第一世界”,“超级大国”,“ 两霸 ”,“两强” ,“两极”。此时的2苏联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和美国一道,操纵和控制着整个世界,对世界上的几乎一切大事有着最终的决定权。世

3、界大事,美苏两国一经商定,其余国家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 1980 年代末。 1982 年 11 月,在位 18 年的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继任;1984 年 2 月,安德罗波夫去世,在位仅 15 个月,契尔年科继任总书记职位;1985 年 3 月,契尔年科去世,在位仅 13 个月。在不到 3 年的时间里,苏联三位最高领导人连续去世。 1985 年 3 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总书记。他时年 54 岁,是当时苏联最高领导层中最年轻的一员。戈尔巴乔夫 1955 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他思想新派,作风时尚,思路敏捷,能言善辩,且朝气勃勃。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使多年沉闷

4、的苏联政坛开始活跃起来。 果然,戈尔巴乔夫就位伊始,就在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情况急转直下,到了 1980 年代末期,苏联的情况发生了突变,整个国家陷入全面危机,苏共和苏联随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一步步走向灭亡。 我们按下快进键,跳过过程,直接来看结果: 1991 年 8 月 23 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8 月 24 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同3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

5、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8 月 29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并将苏共的财产和档案交由内务部负责处理。在此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被禁止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这样,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从1917 年 10 月革命后即成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在执政 74 年之后结束了其执政党的地位,正式下台。 1991 年 12 月 21 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 11 个加盟共和国抛开联盟中央政府不顾,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府阿

6、拉木图集会,签订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正式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并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停止存在。”注 2;12 月 25 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至此,1922 年 12 月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在存在了 69 年之后正式消亡。 苏共下台、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些国家纷纷开始改变国家各项根本制度,经济上实行全面的私有化;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并且几乎都是激进民主派上台执政;外交上纷纷向资本主义国家靠拢。总之一句话,原苏联境内的国家在独立之后,纷纷走上了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 ”

7、。 4综观苏共和苏联历史,真可谓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特别是其亡,是那样的突然、迅速、彻底,世人无不为之惊愕。好好的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并且看上去是如此的威猛雄壮,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苏共为什么会有如此下场,现提出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体制方面的弊端一直不能革除是苏共下台的最根本原因。 苏联共产党不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模式,这个模式后来被是人称作“苏联模式” 。由于它确立于斯大林时期,并且斯大林是该模式的主要设计者和架构者,所以它又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称为“斯大林模式 ”。 概括起来,所谓“斯大林模式” 是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由

8、国家掌控全部资源和一切事务,靠行政权力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快地提高以军事实力为核心的国家实力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曾经极大地促进了苏联在现代化起步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经济中也起过很好的作用,但是,一旦国家进入正常发展期,它的优势就成了劣势。政治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全能政治,表现为一党执政,被执政党一手掌控的国家权力对整个社会的完全渗透和绝对控制。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绝对的政府统制,表现为政府对国家的一切资源乃至整个经济完全彻底的控制。在国家发展上,以建设大国、强国为最高目标,国家的一切资源首先用于保证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5发展。在处理国民

9、经济内部关系时,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成了重工业化,军事工业放在发展的首位。经济的具体运作方式是:计划经济;命令经济;消灭私有制;不仅严格限制个人的经济行为,甚至几乎全部掌控了居民的谋生手段;财富由国家全部掌握,福利的分配完全由国家决定;执政党和政府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对国民财富任意支配;社会成员个人利益被强制性地要求绝对服从“国家利益”,等等。 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权力日益强化,呈现出无限扩张的趋势。而个体的人则越来越受到蔑视,作为独立主体的公民被替换为无生命、无意识的、被完全工具化了的“群众” ,个人权利表现出被无限缩小的趋势。 正是由于体制方面的这些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国家从一开

10、始就与社会处于日益加深的紧张关系中,这种紧张关系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这样的弊端如果不能得到克服,至少是缓解,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的爆发。1956 年的波、匈事件,1956 年中国的所谓“右派进攻” 以及 1966 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中爆发出的大规模的群众反政府运动,1989 年的苏、东剧变就是证明。 1939 年,斯大林发表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其中写道,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注 3。这里一个“完全适合”,实际上就把苏共当时的一整套做法固定化、模式化、绝对化了。这样的认识极大地限制了共产党人的眼6光与思路,阻止了他们去认识现行体制的缺陷与

11、弊端,造成了他们对存在问题的漠视,也使得共产党人不能理性地、不带偏见地对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进行比较。而这一切,必然导致体制方面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国家的各种内在关系越来越紧张,国家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领导与被领导的冲突越来越剧烈。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有了客观的认识并想有所改变,但为时已晚。 (二)苏共思想陈旧,观点保守,在许多重大的认识上发生了严重失误。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思想理论方面,苏共长期以来把马、恩、列著作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预测,有些甚至是估计和猜测绝对化、教条化,奉之为圭臬,不允许有丝毫违背与修正,这种极端顽固和僵化的教条主义,对苏联现实社会的发展起

12、了极大的阻碍。比如: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将消除商品和商品生产的预测绝对化、教条化,不承认苏联乃至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应该存在商品和商品生产,强行消灭商品经济,这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造成停滞是不可避免的;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观点绝对化、教条化,过分追求所有制方面的一大二公,并且强行推行单一的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只允许“全民 ”(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存在,还一味地追求集体所有制向“全民” 所有制的过度。这极大7地扼杀了经济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计划经济的观点绝对化、教条化,把计划经济视

13、为社会主义唯一的经济模式,给市场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否定和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实践中,计划经济又畸变为统制经济和垄断经济,结果是越计划,比例越不合理;越否定价值规律,经济效率越差,经济的成长性越低;特别是在个人专断盛行的情况下,所谓的计划经济彻底失去了科学性和客观性,成为完完全全的胡闹经济; 片面理解列宁提出的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集中,忽视民主,结果使民主集中制变成了极度缺乏民主的集权政治,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所谓的民主集中,最后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变成了最高领导人个人独裁。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一再出现领导方面一旦发生失误就会几乎毫无阻碍地很快扩张为全局性错误的灾难,与这种“民主

14、集中制” 的特殊作用是分不开的。这种以“民主集中制”为幌子的集权制使共产党吃尽了苦头。 其二,在对国情的认识方面,苏共不能实事求是地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来正确地判断本国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进程,总是过度高估本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不能正确地思考和应对发展方面的诸多重大问题。 1932 年,苏联一五计划完成,当时苏联经济中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70%,据此,斯大林宣布苏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8成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在 1936 年 11 月召开的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苏联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样的认识,一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没有改

15、变。 由于有了苏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仅次于共产主义的非常先进的阶段的判断,就完全排除了对现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弊端的认识,以及对现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相适应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当然也就完全排除了对改革问题的思考。结果是经济、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得不到纠正,从而造成这些弊端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三)苏共在政治方面高度集权,这使得它越来越脱离人民。 集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苏共在这方面的问题特别严重。主要表现为: 第一,权力高度集中,政治行政合一,执政党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党的领导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整个国家处于党的绝对控制和

16、支配之下。 社会主义国家,一党独占政权的共产党到底应该怎样执政,这是一个至今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有苏联一代,立法、行政、司法、监督等一切大权汇集于苏共一身,党的领导被绝对化、直接化、表面化,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成了一个行政机构,并且彻底被官僚化。议会(苏维埃)只不过是一个把党的意志国家化的中介和转换环节。政9府则成了党的办事机构。议会和政府都由党任命或罢免,它们完全听命于党,并都对党负责。苏共高度集权,且又不受任何监督,国家治理运作服从政治需要,不能实现制度化,完全无规律可循。 第二,夸大阶级斗争,大搞特务政治。 阶级斗争是苏共维护执政地位、对内治理的重要工具,在阶级斗争这根大棒之下,苏共以及各级官员大耍淫威,专横跋扈,为所欲为,民众则俯首帖耳,噤若寒蝉,任由宰割。 所谓的阶级斗争就是,谁不服从苏共的领导,谁就是“阶级敌人” ,苏共就有权动用国家机器对其施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大多都经历过一个政治上极度恐怖的时期,苏联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