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赏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386171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赏析(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考试说明: 古诗词材料源自于教科书,以呈现一首古诗词为主,设一个填空题与一个简答题。考查对于古诗词内容、情感、主旨的领悟以及语言的品味和基本写作特色的把握。,【考点梳理】:,1.诗意理解。就是凭借自己的积累和教材的注释,读懂诗句。,2.意境把握。就是通过找景、绘景、品景来悟情,把握全诗的情感和主旨。,3.内容概括。就是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进行概括等。,4.写法品析。就是品味诗词中字词用法的精妙,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5.名句赏析。主要着眼诗句所蕴含的丰富

2、内涵,运用的写作技巧,表情达意的精妙等方面来进行欣赏。,第一课时 根据内容,体会情感,【应考策略】:,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抓题目:诗词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如观书有感。,析词义:因为诗词都使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联背景:有些诗词,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远远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背景一方面指诗反映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例如李白行路难。,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例如天净沙秋

3、思断肠的词。,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的意象中,例如钱塘湖春行。,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情等,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典例精析】:,赤 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教师点拔】,1.中心思想:,这首诗写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2.诗词赏析:,这首诗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

4、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见,构思极为巧妙。,【问题探究】,1.这是一首咏史诗,简述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联系作者自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内容:略。 情感: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2.从诗人所咏的史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并且善于抓住机遇。,抓住机遇,展示自我就能成功,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典例精析】:,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5、钟鼓乐之。,【教师点拔】,1.中心思想:,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2.诗词赏析:,第一节抒发了男子求之不得而日夜不眠的苦闷、焦灼的心情。诗中“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等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相思者的心情和表现。 诗句以荇菜“采之”、“ 芼之”起兴,进而写淑女得而“友之”、“乐之”的欢喜,突出了主题。,【问题探究】,1.关雎一诗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小伙子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 2.诗中淑女和君子各是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淑女”: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还有美好的心灵。“君子”:

6、是一位德才兼备、有情有义、有礼有节的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健康、真挚的爱情的赞美之情。,【题目形式】,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思路】,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如归园田居 2.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意。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从中都能窥探出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及表达的情感。 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背景,探究诗人的感情色彩。如李清照的武陵春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对亲人的思恋之情,和浓重的哀愁。,

7、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赏析技法,【应考策略】:,1.词句欣赏,揣摩诗题中的语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蕴涵的画面、意境、情感、哲理入手。,抓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色彩词):几处早莺争暖树。,分析遣词造句。(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描述画面。(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的原意的基础上再加以创造),体会意境。(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情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把握情感。(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领悟哲理。(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哲理),赏析写作手法。(从运用的

8、写作手法入手分析,如运用修辞,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等),从表现手法赏析。 (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衬托、烘托、渲染、怀古伤今、情景交融、抑扬),2.技法赏析,从修辞角度品析。,3.从表达方式入手探究作用。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 (以上让学生各举一例,进行赏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典例精析】:,饮酒其五,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明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教师点拔】,1.中心思想:,

9、这首诗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巧妙运用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村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2.诗词赏析:,【问题探究】,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2.能否把“见”字改为“望”字?,明确: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典例精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点拔】,1.中心思想: 该诗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的愤懑之情,并写出了诗人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2.诗词赏析:,【问题探究】,1.诗的颔联中借用的两个典故是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闻笛赋:怀恋故友。 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问题探究】,2.诗歌颈联已经成

11、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明确: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情感有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4.“某”字或“某”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5.“某”字能否改为“某”字?,【解题思路】,1.阐明诗句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含义。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

12、身在此山中” 2.准确地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指引。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解题思路】,3.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造化钟神秀”的“钟”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阴阳割昏晓”的“割”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课后练习】:,次北固山下,1.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13、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明确:,乡愁、乡思之情。,“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课后练习】:,3.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1.这首诗描

14、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明确:,这两句诗叙事兼抒情,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同时“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

15、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课后练习】:,山坡羊潼关怀古,1.你为“峰峦如聚,波涛始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历史主题? 3.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明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

16、的生活。,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 岳,【课后练习】:,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秦山什么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神奇秀丽,高峻挺拨。,明确:,抒写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