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厦门心理专家梁雪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448399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厦门心理专家梁雪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厦门心理专家梁雪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厦门心理专家梁雪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要改变的是父母--厦门心理专家梁雪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这种情形已经深入到父母的潜意识当中。于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父母把这种快节奏的标准投射到孩子身上,从而给孩子埋下了焦虑的隐患。父母如果意识到这个问题,可以试着放慢节奏,陪孩子感知一下周围,配孩子一起思考,因为孩子需要的不是那种起跑线标准,而是慢节奏下的感知体验。父母正在把快节奏的标准投射给孩子“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 前不久,一段名为 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 岁的她是 3 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

2、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呀!” 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 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 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

3、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快节奏造成孩子焦虑或者极为拖沓的习惯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

4、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放慢节奏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