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

上传人:d****y 文档编号:64428333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语文模拟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发送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

2、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

3、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

4、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

5、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了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

6、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

7、面的文字,完成4-6题。提供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三年不回家的父亲回家了。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奶奶拉住父亲的

8、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

9、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

10、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

11、有些发涩了。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8年02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这是全文的总起句,没有这一句,后面的情节便无从谈起。而且这一句用的是叹号,用叹号有强调的意味,还能引起读者的注意。B.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同

12、时穿插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个视簪子如命,丢了玉簪子就好像丢了魂儿一样的奶奶的形象。C.“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这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奶奶思念父亲心切,终于见到父亲了,眼泪便忍不住一下子流了下来,奶奶这是喜极而泣。D.奶奶带父亲找玉簪子,从扁豆地到菜地,再到老房子。一路上奶奶不着急自己的玉簪子,却叨念着父亲小时候的事情。这从侧面反映,父亲几年不回家,奶奶想他。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5分) (1)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3分) (2)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2

13、分)6.小说结尾“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本次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成年国民的听书率较2016年平均水平提高近6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与成年国民基本持平。在成年国民的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平台、广播、微信语音推送分别占10.4%、7.4%、5.3%;而2016年时则分别占6.5%、8.4%、3.6%。(摘编自人民网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有声阅读成新增长点2018.4.19)材料二2018年4月23

14、日“世界读书日”各知识付费平台优惠活动统计平台名称年费会员价格会员权益导师领读4.23优惠方案喜马拉雅FM365元1000本好书解读;2000本全网有声书;30个精品专栏行业KOL原价365元年费会员,降价为198元,热门有声书、专栏5折得到365元千本好书任意听行业KOL6大领域电子书特价蜻蜓FM148元+138元(免广告版)单集8.8折,包月书库免费收听无4月18日-22日,全场5折,精品专栏限量送知乎读书会198元畅听600本精选书;500本热门电子书;200本知乎原创电子书;12场会员live行业KOL原价198会员,降价为128元懒人听书98元会员书库免费听无4月23日指定书籍2折;

15、4月24日指定书籍3折;4月25日指定书籍4折好好学习398元一键解锁100门课程,365本好书无年费会员68元注:KOL,Key Opinion Leader的简称,即“关键意见领袖”。KOL对社交媒体有巨大的影响力,往往是知识付费音频课程(包括解读图书课程)的主要开设者材料三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有声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网络文学为主,2016年开始增加传统出版物。而且,与知识付费音频课程这个竞争对手相比,有声书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优秀主播的培养。因为有声书并非简单将文字读出来,而是融合背景音效、角色设定等因素构成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同时,移动有声APP平台竞争激烈,几家公司或多或少都陷入侵权漩涡。而且,在视频领域,单纯以广告“吸金”的商业模式已被证明不可行;在音频市场,围绕版权展开的IP(知识产权)经营,可能是有声书发展的道路。关于有声书的另一种担忧是,“听书”的快速发展会否让静心阅读的习惯受到挑战?至少,对于文字阅读有障碍的老人、孩子乃至视障人群来说,“听书”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对于转型期中的出版业来说,“听书”丰富了数字出版的形态。(摘编自解放日报有声书成新阅读方式:内容版权、商业模式待探索2015.9.17)材料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