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64096274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历史12月质检试卷与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书写在答题纸上。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 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A 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 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C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2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

2、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 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 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 具有封闭性 D 违背了公平原则4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

3、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5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 论述汉书 文帝纪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汉书 元帝纪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后汉书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

4、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A 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B 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C 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D 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6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7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

5、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 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 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 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8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B 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C “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D 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9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

6、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10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A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 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C 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 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11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阳市

7、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A 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 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 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 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2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 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 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C 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 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13“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

8、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 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14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二十一条”签订后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15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年)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A 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

9、命客观发展的要求 B 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组织条件C 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D 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16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B 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C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D 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17据统计,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7个城市提供的;全国90以上的发电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1949年,沿海地区的棉纺锭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7、毛纺锭的90。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10、A 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差异明显 B 政府能根据当时国情发展区域经济C 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D 非常重视沿海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18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当注意劳动教育以便中小学毕业生广泛地参加工农业劳动。”这些教育举措A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 直接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C 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条件 D 牢固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

11、“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201979年创办的计划经济研究学术期刊,先被更名为经济改革与发展,后又再次被更名为宏观经济研究。这反映了我国A 传统社会主义的研究价值下降 B 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C 推广了凯恩斯主义的成功经验 D 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21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这说明当时A

12、中小学教科书已经摆脱朝廷的干预 B 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C 中小学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 D 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的前奏22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他的主张A 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性 B 找到一条合适国情的救亡之路C 实质是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D 促进青年觉醒,瓦解了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23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

13、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 维护了私有财产 B 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C 实现了社会平等 D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24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变化表明A 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 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C 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25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一规定体现了A 人民主权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C 联邦共和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26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

14、南战争。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持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四小龙”的腾飞。从中可以看出A 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B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C 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D 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27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国家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印度 245 197 176 86 28英国 19 43 95 199 229美国 01 08 24 72 147A 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 B 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工业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