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

上传人:luoxia****01805 文档编号:63524448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PPT 页数:161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监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银行监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银行监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银行监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银行监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监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监管(1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监管学 银行监管,经济学院 金融系 冯科 副教授,本章内容,一、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二、官方安全网 三、对商业银行的审慎性监管 四、巴塞尔协议及其发展,一、银行监管的必要性,1.银行的内在不稳定性 2.银行危机的传染性 3.银行危机的社会成本 4.近年来银行危机的新特点,1.银行的内在不稳定性,银行内在不稳定性的表现:银行挤兑 银行资产和负债在流动性方面严重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导致银行在面对挤兑存款时容易陷入两难境地:若设法满足纷至沓来的挤兑要求,则资产方面的损失就不可避免;若置之不理,则会加剧恐慌,加剧挤兑危机,导致清偿能力危机。 何以如此?请看下面的理论解释。,戴

2、梦德和戴维格的银行挤兑模型(吉本斯的阐释),考虑两个投资者,在一家银行里每人有一笔存款D,银行将他们的存款投资于长期项目; 如果在项目到期前,银行被迫清算其投资,将会收回总额为2r的款项,设Dr D/2; 如果银行允许投资到期,项目收益总额为2R,设R D。,在时期1,若两个投资者都提款,则每人收到r,博弈结束;若只有一个投资者提款,则该投资者收到D,另一个投资者收到2r-D D,博弈结束。 如果在时期1没有投资者提款,则博弈进入下一阶段,投资者在时期2提款,项目可以到期。 在时期2,若两个人都提款,则每人收到R,博弈结束;如果只有一个人提款,另一人忘记提款,则提款者收到(2R-D) R,另一

3、人收到D,博弈结束;最后,若两人都忘记提款,银行返还给每个人R,博弈结束。,该博弈同现实有一些不同: 博弈假设银行将所有的投资收益都返还给了存款者而没有收取任何佣金。 在时期2,投资者是否要求取款在投资收益的分配结果上差别较大,也许更符合早期不规范金融活动中的某些情况,在现代银行制度下不大可能出现。 未考虑折现问题。 但是,从讨论博弈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假设是可以接受的。,时期1,时期2,提款,提款,不提款,不提款,提款,提款,不提款,不提款,采用倒推法分析 在时期2,由于R D,2R-D R,因此“提款”之举是严格占优的,因此,在这一对局中有唯一的纳什均衡:两投资者均选择“提款”,导致(R,R)

4、的支付。 将这一支付替换到时期1中,得到新的支付矩阵:,提款,提款,不提款,不提款,当这一两期博弈化为一期博弈后,具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两个投资者都提款,导致(r , r)的支付; 两投资者都不提款,导致(R , R)的支付。 第一个结果可以解释为银行挤兑。 戴梦德和戴维格认为,对银行来说,好的均衡是脆弱的,任何引起存款者预期会发生挤兑的事情都会真的引起挤兑,因此,银行必须对保持存款者的信心予以特别关注。,对银行来说,面临两难选择: 投资短期资产,难以实现期限转换功能; 投资长期资产,面临倒闭威胁。 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是: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政府提供最后贷款人服务; 允许银行对超过一定数

5、额的提款暂停兑付或对提款人征税。 上述解决方法都以外部监管为前提。,2.银行危机的传染性,银行危机的传染性: 传染渠道之一:信贷(业务往来) 传染渠道之二:信息(观察到的与危机银行的相似之处),3.银行危机的社会成本,实际经济部门受到损害 渠道之一:信贷(企业得不到贷款,若提前收回贷款,则好企业最有可能被选中) 渠道之二:信息(将银行看作信息处理机构,好银行的信息会因银行危机而消失) 一些研究估计了银行危机社会成本的大小,部分国家的银行危机:重组金融部门的成本和不良贷款 (占GDP的百分比),资料来源:苏同华银行危机论P155-156,思考:银行危机的传染性是否真的很严重?,对弱势银行的挤提与

6、对强势银行的挤提有无区别? 弱势银行若遭挤提,往往难以摆脱流动性危机,从而立刻陷入清偿能力危机。 强势银行若遭挤提,往往有办法遏制挤提,摆脱流动性危机。 而且,弱势银行遭挤提后,存款者很有可能将钱存往强势银行。 因此,有观点认为,银行挤提只会发生在弱势银行之间。,进一步思考:何谓“弱势”?何谓“强势”?事先是否可以判定? 美国大陆伊利诺斯银行是强是弱?,4.近年来银行危机的新特点,违约导致危机 不良资产导致危机 流动性危机 违规经营 过分冒险导致危机,基本结论:有监管的必要!,二、官方安全网,1.存款保险制度 2.最后贷款人安排,1.存款保险制度,从D&D银行挤兑模型说起:需要维持人们对银行的

7、信心。 美国1933年FDIC成立,之后经历一系列改革。 制度选择:明确的或隐含的 问题严重: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保护存款者尤其是中小额储户的利益。 提高银行存款的安全性,防止银行挤兑。 防止因为个别银行的破产引起整个银行体系发生支付危机,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原则,明确的有限存款保险优于隐含保险,因为它说明了这一机构对存款人及债权人的职责,限制了决策的随意性; 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正确设计、很好地实施并为公众所理解,以使其可信和避免道德风险; 为保证有效,存款保险制度应成为正确设计的金融安全网的组成部分,有

8、强有力的审慎监管与制度、有效执行的法律和稳健的会计与披露制度所支持。,国际清算银行关于建立有效存款保险制度的指引,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批评道德风险,银行有激励从事高风险的投资,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 存款人缺乏激励去搜寻有关银行经营状况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市场惩罚机制失效。 Demirguc-Kunt & Detragiache(2000)运用61个国家1980-1997年间的898个数据(不包括转型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考察了存款保险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案例:从海发行的倒闭看我国的存款保险,1995年8月18日,海南省内首家股份制商

9、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在海口正式开业。 1998年6月21日,海南发展银行关闭。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被关闭的商业银行。,1998年初,由于并购了28家经营不善的城市信用社,并在利息支付上同储户发生矛盾,海发行遭遇信任危机,发生挤兑。 人民银行为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但未能抑制挤兑风潮。 1998年6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发行,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发行债权债务,对境外债务和境内居民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保证支付,其余债务待组织清算后偿付。 思考:中国有无存款保险?,事实上,中国政府提供了一种接近全额的隐形存款保护,一种实质上的国家信用担保。 隐形存款保险带来了非常大的道德风险: 储户

10、根本不担心存款安全; 银行没有动力改善经营管理。 由于缺乏有型的保险基金和明确的“游戏规则”,带有随意性和模糊性,当某家银行出现问题时,公众容易产生参与挤兑的强烈动机。,我国是否应该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 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9月9日在第十一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表示,要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国家金融安全网,提高危机防范和化解的能力。,“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能够: 更有效地防止银行挤兑 更好地保护小额存款人 更有利于中小银行发展 更便于处理危机和“善后” 实例:2004年,俄罗斯私有银行遭遇挤兑风潮,俄国家杜马以惊人的效率通过了建立类似储蓄保险制度的紧急立法,规定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储户

11、将获得不超过10万卢布(合3350美元)的全额存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这场风波。,详见财经杂志2004.14,2.最后贷款人安排,提供流动性,保证支付,防范非理性挤兑带来的金融恐慌。 几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谁是最后贷款人? 向谁提供最后贷款? 何时提供?提供多少?,关于最后贷款人政策的争议,古典学派(巴吉特)认为:最后贷款人政策可以解决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贷款对象必须具有良好偿债能力,且必须实施惩罚性的利率。 反古典学派认为:由于无法判断银行的真实状况,可能会错误地选择拯救对象,或采取行动时为时已晚,银行可能已经失去清偿能力,拯救只会加大社会损失。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更相信市场

12、的力量,认为最后贷款人政策是多此一举,会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实证研究方面的结论大部分都支持最后贷款人政策有利于银行体系稳定的观点。 Miron(1986)在一项对联邦储备委员的研究中证明最后贷款人政策对限制银行挤兑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贷款人政策带来的问题,央行的两难境地:化解系统危机+避免道德风险。 难在中央银行要在两个方向相反的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种建议:不做明确承诺,而是模棱两可(建设性模棱两可)。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可能延误拯救时机 威胁看上去不可置信 最后贷款人政策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问题:有了存款保险是否还需要最后贷款人? 存款保险基金数量有限

13、 存款保险下存款人道德风险加大 存款保险支付赔偿程序复杂,影响存款人信心。 二者的作用相互补充。 确切地说,是三者互相补充: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银行监管。,三、对商业银行的审慎性监管,1.市场准入 2.业务活动限制 3.资产分散化原则 4.资本充足性管制 5.风险管理评估 6.信息披露要求 7.市场退出,1.市场准入,不能想来就来,设立“进入壁垒”。 经济学解释: 沉淀成本,避免短期化行为,同时保持公平竞争环境。 产业组织理论,保持适度竞争,促进市场效率。,商业银行市场准入标准,按照1997年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 重点考察银行: 股权结构; 拟任董事和高级管理人

14、员资格; 营业计划和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计划和开业资本要求。,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和间接控股股东及持股数量超过10的大股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 在银行业和非银行业的经营情况、信誉、初始和未来的财务状况、集团公司下设的新银行要防止被独占或受非银行业务带来传染风险等。 我国:目前对股东的资格审查标准是5;另还对具体投资人(党政事业机构、财政部门、各类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单个股东等)有具体要求。,拟任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对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包括:必要的个人信息、从业的经验、人品、相关技能等。 各国一般要求具有专业经验和知识,良好的信誉声誉等。 我国具体规定了各级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和消

15、极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表,资料来源: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营业计划和内部控制制度,营业计划应当对拟经营区域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以确定未来经营策略 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未来计划、制度是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等。 美国注重商业计划书。 我国也有对组织和管理机构及可行性报告等的要求。,财务计划和开业资本要求,审查财务报表和财务预测及注册资本金。 美国国民银行注册资本金最低100万美元。 我国根据审慎性监管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10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1亿元人民币,农村商业银行为5千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应当是实

16、缴资本。 监管当局可以调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但不得少于前款规定的限额。,2.业务活动限制,不允许银行从事特定的业务。 分业的好处 有利于培养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 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避免陷入高风险的关联交易之中。 分业的缺陷 业务单一,风险集中,对外部市场环境敏感; 资源或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率低。,混业的好处 规模经济 风险分散,调整灵活 金融服务多样化 混业的缺陷 道德风险 管理难度大 风险传递,思考: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吗?,金融创新下的产品的创新: 银行、保险、证券等产品日益趋同 金融机构经营的创新: 多元化经营 国际竞争加剧: 混业增加了竞争力 风险防范的需要:混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风险防范 德国成功的示范作用,前人民银行非银司司长夏斌认为:混业经营、统一监管是趋势;但目前,分业经营的原则不会变也不应当变。 选择分业还是混业,要依据三条标准来综合考虑: 考虑规模经济,若选择综合化经营,业务范围广,经济效益也高; 考虑“利益相反”问题,即一家银行既发放贷款又组织公司发债,如企业经营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