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602734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上学期冬学竞赛试题(历史选修改革) 2018.12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周王“授土”“授民”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北魏孝文帝改革2.1975年,秦国杜(地名)虎符在西安市郊出土,铭文曰:“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这段铭文反映出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鼓吹轻罪重罚 C废除世袭特权 D加强君主权威3.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

2、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4.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

3、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士族势力 D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6.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7.范仲淹说:“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

4、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两人均强调 A改革科举,选拔实用型人才 B改变宋初以来的冗官局面C整顿吏治,废“恩荫”特权 D确立太学的教育垄断地位8.“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梁启超王安石传)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增加了国民财富 C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D触犯了大地主利益9.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

5、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10.“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材料表明德国宗教改革A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C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D产生了众多的新教教派11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

6、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做礼拜,而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A使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 B进一步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C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D表明罗马教皇已不再有昔日权威12.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说明A教会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 B教会颁布的宗教戒律业已成为市民们精神上的沉重负担C教会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 D教会不应干涉世俗社会的事

7、务13.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C农奴摆脱了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14.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

8、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15.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上述现象反映出A改革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 B改革推动俄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 D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

9、发展趋势16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A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C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D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17.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

10、是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18.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19.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曾发出呼吁:“今天奉明治为年号的人,就是与政府订定契约,必须遵守政府订的法律。因此法律一旦订定之后,即使有人觉得该法律对自己不利,也必须在法律修改之前,小心翼翼谨守法律的规定。

11、”这一呼吁倡导的基本理念是A诚信为本 B天赋人权 C法律至上 D和平改良20.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21.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 B

12、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C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22.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23.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

13、,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 B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C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 D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4.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A维护了民族独立 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 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25.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17年马

14、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B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C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D 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二、材料阅读题(共50分)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