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601893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4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加强学习,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跟进学、经常学、反复学,真正学深悟透、学懂弄通。要带头深入调研,走向基层第4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归纳提升备选答案光化学烟雾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堆肥农业污染的防治项目内容类型及污染源农作物及土壤污染: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水体污染: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白色污染:温室农业中的废旧塑料大气污染: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的烟尘特点发生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危害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污染土壤和环境,通过灌溉渠道或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大量使

2、用农药提高了农业成本,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增加了害虫抗药性,灭杀害虫天敌,破坏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人畜中毒事件也频繁发生;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施用化肥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防治病虫害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发展有机农业实质不施用化肥农药,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生长出“更洁净食品”的农业施用肥料作物秸秆、绿肥、禽畜粪便等有机肥料防治病虫害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防治优势产品是不受污染的有机食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原因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出了土壤净化能力,就会使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受到抑制和破坏而削弱土壤生产力

3、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措施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提高土壤净化能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来支撑。一方面,某些地区单位面积耕地上的氮肥使用量甚至高达5 000千克/公顷,而有机肥的使用量却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在我国每年使用的近千种农药中,高毒、剧毒品种居多。农药污染每年造成约10万人急性中毒,尽管如此,虫害仍然大面积发生。材料二农业生产中的害虫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下图是不同防治措施下害虫种群密度和作物污染变化图,其中实线表示害虫种群密度的消长状况,虚线表示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化。(1)材料二中,生物防治始于图中的()AA点 BE点CF点DH

4、点(2)生物防治最突出的优点是()A作物增产幅度大B促使生物种群数量最多C对环境影响小D降低生产成本(3)农药导致人类中毒的渠道有哪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农业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挖掘两则材料隐含的信息。第(1)、(2)题,考查生物防治技术的相关内容,关键在于对图的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从E点开始农作物的污染指数迅速下降,害虫种群密度迅速降低,表明生物防治起到作用。第(3)题,农药导致人类中毒主要是农药污染了饮用水和食物产生的。【答案】(1)B(2)C(3)农药通过污染水源、污染农产品而使人类中毒。1如今,化肥、农药已成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也是提高、保证农业

5、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据此回答(1)(2)题。(1)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其结果是()A改善了土壤结构B改善了土壤的墒情C有利于环境的净化D土壤酸度增大,板结变硬(2)下列有关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B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成本相对较高C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减少环境污染D生物防治病虫害是防治农业污染的措施之一【解析】第(1)题,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改变土壤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而且会污染土壤和环境。第(2)题,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是防治农业污染的措施之一。【答案】(1)D(2)B解答有关环境

6、问题的思路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都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等。4解

7、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

8、、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人手。 云南丽江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在”,1 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剧增。据2005年监测,河流流经古城前后,水质由优变为较重污染。据资料分析丽江古城河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解析】 依材料可知,游客剧增是河水污

9、染的原因,游客增加反映旅游服务业发展较快,则生活污水排放量会增加。治理措施自然要从减少污水排放,以及对污水进行治理等方面考虑。【答案】 原因:游客剧增,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生活污水量猛增且(未经处理、不达标)排入河中。建议:合理控制进入古城的游客量,将游客接待转向新城区,逐渐实现古城“外住内游”;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生活污水直接向河中排放,兴建污水排放管网;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效率。2(2014江苏高考)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

10、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其原因是_。(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西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小,所以东南地区产生的镉、汞、铅等重金属土壤污染物比西北地区多,东北与西南相比,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第(2)题,由图中综合污染指数折线可知,矿冶区污染

11、最严重,其次是居民区,开发区污染最轻,城市绿地和风景区污染较轻。第(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铅和镉,主要是因为矿冶区在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污染物多,工业污染严重造成的。第(4)题,土壤污染可以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继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应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3)铅、镉工业污染严重(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敢于担当,是我们党先进、优秀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证,是一种必备的履职能力,一种无私的政治品格,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如何担当作为,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