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551692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 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 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 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 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古诗文必考必练 第一部分 八上 桃花源记课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古文精析,作品与作者,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曾做过短期的小官,因不肯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写了大量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散文,开创了田园诗体。他的诗文,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宁和、清远。 桃花源记是千古名篇,作者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和平恬静、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地方。“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源于此,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代名词。,1.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 古今异义,一 词语积累,知 识 归 纳,续表,3. 一词多义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向所志:寻找。 寻

2、病终:随即,不久。 遂迷:终于。 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屋。,志,寻,遂,舍,4. 词类活用 复前行: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1.主旨感情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二 课文理解,2.结构梳理,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暗示下文) 寻找桃花

3、源: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 问津者(暗示虚构,表叹惋之情),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生活环境良好)黄发 垂鬓,并怡然自乐(生活状态恬适) 所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生活安定)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3.内容精析 (1)虚实结合:桃源内外的景物都是实写,但通过渔人“处处志之”以及后来的“遂迷,不复得路”等处,暗示出这看似真实的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2)铺垫: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 (3)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得的情态,反映了桃花源中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5)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反映了民风淳朴的社会风气。 (6)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7)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皆叹惋”,是因为桃花源外充满战乱,生活黑暗。,中 考 真 题,一 名句默写,

5、1.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 _。(2015广东)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陶渊明桃花源记)(2016温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 文言文阅读,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_ (2)便扶向路_ 2.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_ _,整齐的样子。,(2016吉林),沿、顺着。,略。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垫”回答即可。,3.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_ _ _,略。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即可。,4.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_ _ _ _,略。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