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505514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黔之驴教案 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查处在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及资金安排上优亲厚友,在项目检查验收过程中不严格按程序和要求办事、搞吃拿卡要,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上搞侵占挪黔之驴教学目的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教学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

2、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3、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4、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以为”: 把(它)当作,“以为神。” 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因而,“虎因喜。” 于是。“因跳踉大阚。” “之”: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

5、这里作动词用。) 四、问题研讨 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6、。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

7、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

8、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2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

9、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3“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 例: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4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

10、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

11、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12、 2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 D )。 A. 不可胜数 B. 百战百胜 C. 引人入胜 D. 不胜其烦 3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庞然大物:_ 黔驴技穷:_ 4黔之驴选自 ,作者 ,字 , 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 等省的部分地区。 5.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 相对的文体。唐朝 、 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后经 、 等人继续努力,古文终于战胜了骈文,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 _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6.语段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

13、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蔽林间窥之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 驴不胜怒 翻译下列句子。 蔽林间窥之。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两个成语(意义相近亦可):_、_。 这个寓言故事比喻 。 6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黔之驴 柳宗元 驴: “鸣”“啼”“技止此耳”(庞然大物) 虎:恐疑探喜计吃 (机智勇敢)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点查处在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在结对帮扶工作中走马观花、不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诉求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