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_2_2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86245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_2_2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4_2_2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4_2_2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4_2_2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4_2_2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_2_2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_2_2 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背景助读,知识梳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会带来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更迭的受害者,最终被贬黄州。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即苏轼所

2、游的“赤壁”。 这篇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他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遭贬。苏轼诗词散文俱佳。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其诗现存2 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

3、初晴后雨惠崇等。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其书画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辞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

4、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4.晓古今,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6.记特殊 省略句 (吾)举酒属客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 (曲)何为其然也 (吾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结构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结构“于东山之上”后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结构“于江渚之上”后置),背景助读,知识梳理,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何为”中宾语“何”前置) 而今安在哉

5、(“安在”中宾语“安”前置) 而又何羡乎(“何羡”中宾语“何”前置)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示被动) 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者”作标志,“有吹洞箫”作“客”的定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之”作标志,应为“茫然之万顷”),背景助读,知识梳理,7.积名句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赋)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

6、赋) (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背景助读,知识梳理,(9)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1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1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1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目标一 理思路,明观点 1.文章开头所写之

7、景有何特点?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月亮的“徘徊”? 提示特点:上面皓月,下面碧水,月光如烟,清风徐徐,景象澄澈,朦胧如梦,诗情画意。目的: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徘徊”写月亮移动缓慢。侧面写出作者的心理感受:月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让人喜爱,描写情景交融。,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2.第三段主客问答中运用了哪些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客人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3.作者在第四段中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提示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不需羡江无穷和月永恒,也不需哀人生短促,应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目

8、标二 品语言,析手法,悟主旨 1.第二段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此段描写音乐的文字让人拍手称绝,你认为妙在何处? 提示饮酒放歌之乐和客人箫声之悲。借歌传情。“桂棹”“兰桨”喻高洁品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的性格,“望美人”表达终生追求理想。其“乐”乃遭贬后的苦中作乐。箫声过渡:由乐转悲。 此段妙在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潸然落泪。,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2.从“愀然”“托遗响于悲风”到“喜而笑”,自然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景物是情感的依托,是悟的凭借。苏轼所写之景,不是客观对象

9、的简单再现,而是结合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升华为具有独创性的情感载体。他在思考中得出了一种融自我于天地万物的生存态度,这是对景物的哲理性升华。 3.结合全文,我们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提示“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心灵互动,展开人生态度的论辩,从时空(史、实、水、月)的角度,阐明了物我统一的达观态度。,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1.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喜”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提示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

10、悲、由悲而喜。 本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乐。 接下来顺转:在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蛟舞、嫠妇泣,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流露出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

11、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2.文章设置主客两个形象,并让其展开对话,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提示主客对话实际上是心灵的对话。主客的饮酒放歌之乐和箫声之悲引出问答。“何为其然也”的设问引出人生苦短的悲慨。主客间关于水与月的探讨是苦闷灵魂的自救,主客的相与枕藉是释然忘我的表现。主客问答,形成文脉,使全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层层揭示。,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3.如何看待作者超然旷达的思想? 提示文中表现的“超然”之乐,是由眼前美景引起的,而

12、旷达的胸怀,则是主客问答后的自然结果,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个性。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首先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但在现实中却又不融入新旧两党之争,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实现其政治理想;其次,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当身处逆境时,常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藉自己,随缘自适。文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正是老庄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作者对眼前景物的称道,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思想和感情,对于苏轼而言,既是无奈的,又是自然的,对于一部分政治上失意的封建士大夫来说,也有一定的典型性。 今天来看,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的思想,对现实世界虽没有多少积极的意义,但对于人生而言,苏轼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

13、乐观豁达的个性,仍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首段“风”和“月”开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地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的形象。这种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你看,秋江的清风,澄净的星空,月移船行,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在仙界飘。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

14、的内涵。文章接下来,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再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情。,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最后,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从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限与无穷来感叹人生。可见,“风”“月”这惯常的景色,写来又极似闲笔,在赤壁赋中却因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乐甚”“愀然”之情,而读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所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因为,这景这情,有历史人物的业绩,有古战场的空寂,有作者的旷达和惆怅。文章正是由于景物的反复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断消长,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纳,使景情融合达到完美统一。,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学以致用 本

15、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请运用以上手法,写一个哲理性写景抒情片段,300字左右。,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示例 海边遐想 一排排涌浪荡涤着心头的尘埃,灵感被浪涛击伤,裸露出一片苍白。时间满面灰暗,没有了往日的神气和今日的风采,我的眼睛,久久驻扎在流逝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翩飞的海鸥无忧无虑地拍打船舷,如果飞翔便是价值便是愉悦又何必向看着你的人解释、表白。瞧,人类有多贪心,来一趟海边却想捎走一个海,可谁不是期望自己的视野里,总是满目葱茏一脉青黛。呜咽的螺号是波涛上最动人的音乐。蔚蓝的情愫穿过世纪之门响彻千秋万代。身后的城市,仿佛是一座幕起又幕落的舞台,最出色的演员不在舞台上而在生活中,不知这是不是人生的幸事和艺术的悲哀。看海和出海真是两种生活两种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样干海一样的事业,如果心胸真似海任何事业岂不又失去了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