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_1_2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86194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_1_2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4_1_2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4_1_2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4_1_2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4_1_2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_1_2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课件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_1_2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课件 苏教版必修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谏太宗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年,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发扬了节约、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使唐王朝一度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随着功业日隆,唐太宗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并在言辞中明显地流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与此同时,巡狩四方,修造宫室的事也多起来。就在此时,魏徵上了这封奏疏。唐太宗看了之后猛醒,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

2、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有隋书序论和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留世,并主持编撰群书治要。,背景助读,知识梳理,2.疏,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

3、知识梳理,2.解多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3.晓古今,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5.记特殊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介宾短语后置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以严刑”“以威怒”分别修饰动词“董”“震”,后置) (3)省略句 终苟免而不怀仁(“免”后省略宾语“刑罚”)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后省略介词“于”) (4)宾语前置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宾语“三驱”前置,应为“乐盘游,则思以三驱为度”) (5)被动句 虑壅蔽(动词本身表被动),问题导思,多维探究,目

4、标一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2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1)思国之安,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总结教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之理,劝君王积其德义。 2.“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提示(1)生活上知足知止,游乐有度;修养上谦冲自牧,慎始敬终;用人上虚心纳下,正身黜恶;执法上赏罚分明,不徇私情。(2)积德义,求国安。(3)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天下大治? 提示简能而任,择善而从,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垂拱

5、而治。,问题导思,多维探究,目标二 品味语言,赏析手法。 1.第1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比喻论证。以固本求长、浚源欲远为喻,证积德安国之理。 2.如何理解“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提示国家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君王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仁念德。将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切中要害,语重心长,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比喻论证固本求长、源深流远、载舟覆舟、奔车朽索。对比论证源不深望流远,根不固求木长,德不厚望国安,善始繁克终寡,竭诚傲物,吴越一体,骨肉行路。,问题导思,多维探究,1.魏徵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

6、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 提示观点一:魏徵在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严法治国”,并且强调德治,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创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我们今天的健全法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观点二:无论什么时代,对天下黎民竭诚相待都是治国的根本,民心向背是关系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以德治国”仍是我们要遵循的重要经验。 观点三:本文中魏徵反复强调“积德”,以“积德”来获取民心。这对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今天强调依法治国,并不排斥德治,但是德治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只强调法治没有了教化,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黑暗的暴政世界。因此德治和法治应

7、该结合起来。,问题导思,多维探究,2.烛之武与魏徵对国家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他们的表现是不是相同的? 提示观点一:他们两人的表现不尽相同。烛之武本来是一个不受重用的人才,在国家面临灾难时,是被迫承担重任的。而魏徵本来就是唐太宗身边的重臣,一直受到重视,经常给唐太宗进谏,提供治国策略。尽管他们都为国家尽忠,但是他们行动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观点二: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一切行为均服从于国家利益。从事件的本身来看,不论是谁,不论国君或皇帝怎样对待他们,他们都秉承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信念,所以烛之武虽牢骚满腹,不满于国君对他的不公正待遇,但仍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魏徵则时时主动为国家着想,为国君承担责任,不惜冒犯皇帝而提出中肯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