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六年美术第14课 家乡的小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375221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6.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美版六年美术第14课 家乡的小吃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人美版六年美术第14课 家乡的小吃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人美版六年美术第14课 家乡的小吃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人美版六年美术第14课 家乡的小吃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人美版六年美术第14课 家乡的小吃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美版六年美术第14课 家乡的小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六年美术第14课 家乡的小吃(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六年级上册 第14课,家乡的小吃,中国作为美食大国,几千年灿烂的饮食文化孕育了各地数不尽的风味小吃,传递着各地的风土人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宣传家乡的小吃,感受中华小吃独特的魅力及悠久的文化吧!,分组活动: 请你和同学一起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小吃(也可以查阅老师课件中的小吃资料),填写活动记录。,了解家乡小吃,小组活动 记 录,点击查看家乡小吃资料,表现家乡小吃,分组活动记录汇报 我的家乡在_ 我重点了解了家乡小吃的_ 我了解的方法是_ 描述我了解到的家乡的小吃_,表现家乡小吃,你认识下面的北京小吃吗? 看一看,它是怎样制作的? 怎样用彩泥把美味的小吃制作得精美细致?,炒疙瘩

2、,炒疙瘩,表现家乡小吃,表现家乡小吃,除了用彩泥制作家乡的小吃,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的表现形式。 说一说你想选哪种方法进行表现,认真阅读演示文稿中的制作提示,想一想表现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演示文稿,电子小报 手绘小报,宣传画,绘画,其他材料制作,点击文字 查看制作提示,表现家乡小吃,演示文稿,请你用演示文稿向大家介绍家乡风味小吃的众多品种、悠久历史和优美的传说或故事。 要求:图文并茂(如有视频可插入),制作提示,电子小报、手绘小报,我国有许多民族风味小吃,请你用电子小报的形式把它们介绍给大家。 要求:主题鲜明 图文并茂,制作提示,海报,很多家乡的小吃走出了我们的家乡来到祖国各地,还

3、有些小吃走出了国门远销海外。请你设计制作一张宣传画,推荐、宣传家乡的小吃。 要求:抓住特点 图文并茂,制作提示,绘画,请你仔细观察资料,然后给图片分类,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其中的一个场景。 要求:构图饱满 有层次 形象生动,制作提示,其他材料制作,家乡的小吃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观察图片,根据你准备的材料,选择适合的家乡小吃进行制作。 要求:材料运用突出 小吃的质感 造型美观,制作提示,宣传家乡小吃,1各组选一名讲解员,宣传、推广本组表 现的家乡小吃。,2由组长带领有秩序地参观、浏览,不动 手摸其他组的作品。,3请你将喜欢的作品,填写在小组活动记录 中,并谈谈自己的想法、感受。,课件设计

4、制作: 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 吴菲,家乡小吃资料,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湖南,湖北,河南,内蒙古,香港,新疆,北京小吃,艾窝窝,蛤蟆吐蜜,萨其玛,馓子麻花,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然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的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后来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艾窝窝,北京小吃,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想吃时,就吩咐说: “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去“御”字而称“爱窝窝

5、”。,蛤蟆吐蜜,北京小吃,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蛤蟆吐蜜又称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驴打滚”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是一种形象比喻。现各家小吃店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驴打滚,北京小吃,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内加豆馅,故称豆面糕。,原名是萨

6、其马,是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关 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萨其马是北京著名糕点 之一。萨其马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赢得人们的喜爱。满洲入关后,萨其马在北京开始流行,时至今日,萨其马作为满族饽饽的美味,已经从北方传遍了全中国。 关于萨其马命名的传说有很多,而最 可靠的说法是萨其马为满语的音译, 在满文字典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 制成的一种砂糖果子。由于当时找不到汉语 代称,便直接将满语音译。萨其马色泽米黄, 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北京小吃,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萨其玛,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 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在事先将矾、碱

7、、 红糖、糖桂花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搓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揪成小剂。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搓成均匀的长绳条,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 两头捏在一起,成枣核形或扇形状,用 油炸熟即成。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 酥脆,香甜可口。,馓子麻花,北京小吃,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 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黄, 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成品色泽浅黄、 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 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得名“细豌豆黄儿”。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 以仿膳饭庄所制

8、最有名。民间的 “糙豌豆黄儿” 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像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豌豆黄,北京小吃,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天津小吃,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天津小吃,炸糕是天津传统特色小吃。津门有一户驰名国内外的耳朵眼炸糕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选料精细,讲究工艺,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使炸糕品种越加发扬光大,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津门三绝食品。,耳朵眼炸糕,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

9、,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1900年),第一代掌柜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干起了炸糕店。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祥寓意。 因炸糕店紧靠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狗不理”包子,不仅是天津,也是全国闻名的传统风味小吃。,“狗不理”包子,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天津小吃,他是天津最早放骨头汤做馅,第一个用发面做包子的。 特点是:色白面柔

10、,大小整齐,包褶均匀,肉馅松散,咬开流油,肥而不腻,味道鲜美,清香适口。,说到它的来历,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 前的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叫 高贵有,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当了 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灵,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他十六、七岁时,利用所积攒的钱,在附近开起了包子铺,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经营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范桂林,(今河北省)大城县人,9岁逃荒来到

11、天津。13岁开始入东楼十八街的一个麻花铺当伙计,1936年在十八街自办桂发祥麻花铺。因桂发祥字号坐落在十八街,所以俗称“十八街麻花”。 年获全国食品金鼎奖和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年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提名奖。,十八街麻花,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天津小吃,范桂林经过反复探索、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特点:酥脆香甜,味美适口,经久不绵,不变质。,河北小吃,李连贵熏肉大饼,驴肉火烧,河北小吃,1997年,李连贵熏肉大饼荣获“中华名小吃”和“著名商标“称号!,李连贵熏肉大饼,历史

12、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李连贵熏肉大饼为河北滦县李 连贵于1908年在四平梨树首创。,李连贵熏肉大饼色泽棕红、皮肉剔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大饼皮面金黄、层层分离、外酥里嫩、滋味浓香。食用时辅以内酱、葱丝、再喝上一碗小米绿豆大枣粥更增食趣。,河北小吃,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马成了战略物资,不能由着老百姓做火烧吃了。于是就出现了替代品驴肉。保定一带,属于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适合养驴,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纯瘦不肥,在种种际会之下,驴肉火烧就诞生了。“驴肉火烧”所用驴肉的选择极为严格,而其中更以驴脸部的肉最为细嫩和讲究,经过精细的加工而成的驴肉,配

13、以刚刚出炉的、脆软的火烧,吃起来回味无穷。,驴肉火烧,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驴肉火烧据说起源于明初。朱棣起兵谋反,杀到保定府徐水县漕河,打了一场败仗。士兵出了个主意,要燕王他效仿古人杀马吃。马肉纤维比较粗,不是特别好吃,但是饥不择食,就把马肉煮熟了夹着当地做的火烧吃了。哪知味道还很不错,当地老百姓也开始做“马肉火烧” 。,河南小吃,小林八宝酥,景家麻花,坛子肉焖饼,河南小吃,用灵芝、猴头、银耳、白果、木耳、嵩菇、香菇、茯苓制成的香酥食品,有食疗效果,能强筋、活络、提神、健身。少林僧人的传统食品,已有千年制作历史。,小林八宝酥,面粉加糖或盐,经兑料、打花、兑水、和面、切剂、揉

14、条、下油烹炸制成。分甜、咸两种。香甜酥脆,嚼后无渣,可放两月不回潮,色泽金黄透亮。系景家祖传,已有300余年制作历史。,景家麻花,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河南小吃,葛明惠先生,是清朝满族镶黄旗人,他10岁进 北京珂王府做事,曾给王爷赶车,颇得王爷欣赏。 他勤快好学,闲时常到王府膳食房帮厨,熟谙烹调技艺。 当时,王府中有一种主食千层饼,还有一种菜肴名称坛子肉。有一天,王爷回到府中,感到腹中饥饿,葛明惠便越俎代庖,用坛子肉为王爷焖了一盘饼,又用榨菜、芜荽沏了一碗汤,饼软肉香,清汤爽口,王爷大加赞赏。民国初年,战乱纷纷,葛明惠携两子来河南谋生。危难中想起被王爷赞赏的坛子肉焖饼,于是

15、,郑州开了“坛子肉焖饼馆”,葛明惠亲自站灶。其肉香味醇厚,肥而不腻,其饼柔软适口,老少皆宜。,坛子肉焖饼,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陕西小吃,黄桂柿子饼,秦镇米皮,锅盔,陕西小吃,黄桂柿子饼,也叫水晶柿子饼,是一种用柿子和面制成的风味食品。西安黄桂柿子饼,是用临潼县产的“火晶柿子”为原料制作成的。,黄桂柿子饼,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这种柿子的特点是:果皮、果肉橙红色或鲜红色,果实小,果粉多,无核,肉质致密,多汁,品质极好。 特点:色泽金黄,柿面粘甜,黄桂芳香。,相传李自成称王后,临潼的老百姓就是用黄桂柿子饼慰劳义军的,很受义军将士称道。,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

16、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个个称奇。李十二带着面皮来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这才赦了众人之罪。秦镇米皮,陕西凉皮“四大花旦”之一,吃起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陕西小吃,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催逼纳贡大米,可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秦镇米皮,历史 传说,材料 方法 特色,民族 习俗,相传唐武则天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困苦不堪。有一天,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肚子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匀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禾,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