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黄勇班,无答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14684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黄勇班,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黄勇班,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黄勇班,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黄勇班,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黄勇班,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黄勇班,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黄勇班,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2017年下学期高二黄勇班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历 史(文科)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内。1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表明管仲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B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C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2秦初并天下后,赢政自称“始皇帝”,想

2、把皇位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3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4下面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资料,由此可见宋代A注重“以文治国”B中央集权加强C冗官现象严重D理学影响深远5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

3、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C吸收佛道思想精髓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6雍正七年初有军机房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7据记载,18601861年,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内实行“着佃交粮”的政策,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受到广大占领区农民的普遍欢迎。这主要是因为此政策A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B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

4、担C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81905 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D孙中山具有崇高的威望920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活动A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B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C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D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10某学者对抗战时期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1943年和1944年民营工矿企业所得政府贷款占这两年后方

5、民营工矿企业生产总值的39.5%和41.2%;同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为民营工矿企业培训的技术工人达3600人之多。据此可知,该学者试图论证抗战后期A政府并未放弃沦陷区工业B民营企业保障了抗战胜利C国统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D国民政府扶植民营工矿业11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这一决议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争取解放战争尽快取得胜利C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12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

6、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我国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B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C工业化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多D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加13“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是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正是获利期望无法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实现,才导致了新制度的形成。”据此分析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导致农村土地关系的两权分离B确立了农户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C是国家法令引起的强制性变迁D是农民自发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14到1990年底,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已由1978年的将近400种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将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变为市场调控。这表明我国A经济体制已明显转型B政府干预日趋过

7、时C计划经济时代已终结D产业结构得以优化15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人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A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B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C限制公民的民主权利D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16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而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问题上。这一变化表明A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法律调整B帝国法律体系趋于完备C皇帝的好恶影响法律的制定D国家政体制约法律制定17“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8、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A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B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C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D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18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的大部分规定;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英国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19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

9、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上述举措,A反映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B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C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D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20188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贸易法,规定任何客货运输商如果通过特别资费、折扣和返款等手段对同样的运输服务多收或少收运费,即视为不公正的价格歧视,应予以禁止,对违背本法者处以不超过5000美元的罚款。这一规定A加剧了各州之间的经济矛盾B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协调发展C扩大国会的立法范围及权力D取消了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21据统计,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

10、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这表明此时的英国A国家行政职能得到强化B政体适应自由主义的需求C权力制衡原则受到冲击D统治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221917年4月,列宁反对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定近期举行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变化A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完成B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C确立社会主义革命方针D满足了国民的和平要求231947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指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

11、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这表明战后美国A建立起在西方世界的经济霸权B旨在与苏联争夺欧洲的霸主地位C极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D旨在维护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24下图反映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下面对该图的解释比较合理的是A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B高收人国家逐渐转向发展知识经济C世界经济多极化影响不同国家工业比重D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2、)材料一 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期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

13、绵长。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 清末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

14、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12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