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06769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第01课 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F级。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有三层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散文意蕴即散文

2、的内容或含义。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民族心理是散文常常表达的内容。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

3、格特点。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习惯等。这些是考生解答此类高考题的依据。人文精神是散文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

4、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包含两方面内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高考设题有时考查一个方面,有时考查两个方面,有时综合考查多个方面。本题只考查一个方面:考查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散文创作背景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主体内容的最大效果和作用,起支持作用。背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与前景相对应,就是人们意识对象所依存的“土壤”,即背后的衬托物之意。有如下解释: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例如:历

5、史背景;政治背景。背景是图像或者景象的组成部分,是衬托主体事物(前景)的景物,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背景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主体的最大效果和作用,起支持作用。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十分有益的。散文的创作意图,是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则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自两个方面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其创作意图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任意的,必定有其相应的方面,任何作家和作品都不能例外。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

6、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比如,作者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认识作家的写作意图是理解作品的关键,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因为还有一个读者在阅读

7、过程中的再创造问题。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散文就是审美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因此,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从醒目的标题解读。标题是一篇散文中最醒目、最传神之点。常常被称为“文眼”、“题眼”,它以最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往往可以作为突破口来解读散文。从含蓄的结尾解读。结尾常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含蓄、余味无

8、穷的结尾,常常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闲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 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期待。然后,我们还要掌握下面的阅读方法:整体感知, 深入理解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建立在对作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文本, 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 读出自我。由于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考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 决定了各个考生的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一千个读

9、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 阅读文本, 考生要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 可以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唤起阅读的直觉经验, 要珍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解读文本, 才能彰显阅读的个性。多向思维, 敢于质疑。要让自己的阅读更具个性化色彩, 应力避单一思维, 宜用多向思维, 展开多角度的阅读。不要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上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必须依据答题要求( 答题方向、指定角度、字数要求等) 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尽管探究题注重开放性, 但探究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 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个性化阅读和有创

10、意的解读, 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 又要注意限制性。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挺拔之姿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

11、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

12、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

13、,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14、。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

15、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19(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答:_(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