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05857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第02课 典型例题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例一:(2016新课标全国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

2、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

3、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

4、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

5、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C顾炎武南北

6、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

7、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答案】(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答案】(2)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一共五个句子,提取重点词语“研究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分条作答。【答案】(3)推

8、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4)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出顾炎武的“普通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

9、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然后分析现实意义“成为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教育后人有担当意识和爱国奉献精神”。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潘光旦:特立独行的士大夫高毅哲 如果让潘光旦走进现在大学图书馆翻一下借书记录,恐怕依然会火冒三丈。上世纪40年代末他担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时,有次抽查图书馆借书情况,发现最多的是“中文白话小说”,不禁极为生气,因为这说明学生偷懒,喜欢看小说而不看文言、外文。他后来专门著文分析,说青年人受时代成见的支配,喜欢读白话、译文书籍与报纸,冷落了外文、文言书籍,这是应该引以为忧的今日之大学图书馆,借阅最多的,往往也是各类商业

10、性质浓厚的畅销小说,潘光旦若见了,焉能不气?潘光旦为这样一件事恼怒,并非吹毛求疵。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上,便有着浓厚的儒家特色。潘光旦教育思想的核心,“中和位育”,即典出儒家经典中庸。其文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潘光旦以此为核心,联系当时国家社会发展实际,对人的发展作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并身体力行。所以他为什么那么在乎学生不读文言、外语?那是因为他认为文言、外语是学生成为“完人”的必备工具。当时教育界的思潮是热衷造就专门技术人才,潘光旦对此十分反

11、感。他认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是在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充其量只能是优良的工具。但潘光旦显然不是一个旧时代的老先生。他是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参加政治运动的次数之多,并不逊色于好友闻一多。闻一多遇刺后,下一个就要轮到潘光旦,以至于他不得不躲入昆明的美国领事馆避难。如此积极的“入世”,除却他身上士大夫气质,更和他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关。潘光旦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他提出要慎

12、择师资,选择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学问深浅,更重要的是他的学识对他个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多少良好的影响,潘光旦认为教师风度的表率作用远远胜过训导中实行的那些生活戒条和所订的几种奖惩功过的条例。潘光旦是有资格说这话的。他在意气风发的十七岁时,因运动事故失去半条腿,要出国留学,还被当时清华的代理校长严鹤龄嘲讽“怕不合适吧,美国人会说中国人两条腿的不够多,一条腿的也送来了”!换做别人,恐怕早已一蹶不振了,但潘光旦不仅不以为意,还做诗述怀:谈兵膑脚传孙子,述史丧明说左丘。此思尚存志仍在,纵教偏废亦何忧。后来,他拄着双拐,拖着一条残腿在美国四年拿下硕士学位,回清华担任教务长后,更成为是老清华人中最

13、得力的核心成员之一。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17日,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从当时学生借阅图书的种类看,可以知道他们喜欢读的书是“中文白话小说”,说明学生偷懒,这令潘光旦很是忧虑。B. 潘光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最终成为“完人”,专家式人才并未实现“完人”的教育目标,充其量只能算优良的工具。C. 潘光旦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远远胜过训导中的奖惩条例,因此选择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更看重学问的深浅。D. 潘光旦作为老清华人中最得力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在身有残疾的情况下,仍然自强不息地做好所担负的工作,这一

14、点尤其值得敬佩。2潘光旦在教育思想方面有什么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你怎样认识潘光旦是“特立独行的士大夫”这个说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C【解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B项,“专家式人才并未实现完人的教育目标,充其量只能算优良的工具”断章取义,原文“专家人才必须是在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充其量只能是优良的工具。”可以知道;B项,沈从文与赵开明不同的人生是因为赵开明从来没有想过改变现状,时间与鸦片烟已经毁了他。C项,“因此选择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更看重学问的深浅”错,依据原文“潘光旦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他提出要慎择师资,选择教师

15、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学问深浅,更重要的是他的学识对他个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多少良好的影响,潘光旦认为教师风度的表率作用远远胜过训导中实行的那些生活戒条和所订的几种奖惩功过的条例。”可以推测。【答案】2(1)他认为,教育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把自我推进到“至善”的境界,让受教育者成为“完人”。(2)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他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重视学识对个人的日常生活良好的影响认为教师的表率作用比那些生活戒条和奖惩功过的条例更有用。(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案】3(1)潘光旦一生为人处世、做学问都有着传统士大夫的情怀;(2)他的教育思想有着浓厚的儒家色彩;(3)他是政治的积极参与者;(4)他勇于面对自己人生的不幸。【解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特立独行的士大夫”, “特立独行”是他的精神品格;“ 士大夫”是他的身份。答题时从“特立独行”“ 士大夫”两个角度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将军赋采薇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