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62913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提出西周某政治制度实属“武装殖民”。该制度是指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2、 左传记载:(周)平王死,(周)桓王将使虢公执政,剥夺郑伯的权力,郑伯不满,派祭足帅师在夏季麦熟时取温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之禾。“温”、“成周”最有可能位于现在的A.陕西境内 B.山西境内 C.河南境内 D. 山东境内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

2、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 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 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4、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5、郑人游于乡校

3、,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毀掉乡校。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毀之?”郑子产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重视民意和與论C.有意加强中央集权 D.具有早期民权观念6、 一般来说,当人对社会变迁感到难以适应时,可能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1)利用原有的行为规范。(2)提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努力使它为社会所采用。(3)用各种反社会的言论和行为,以攻击现存的社会秩序。孔子采取的方式是A.(1) B.(2) C.(1)(2) D.(1)(2)(3)7、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

4、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A.打倒封建阶级 B.加速社会流动 C.推动士阶层兴起 D.保障社会平等8、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与此意相符的是A.万物齐一 B.超然旁观 C.鄙视权威 D.顺应自然9、吕氏春秋中载:“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这一观念A.充分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 B.可为反君主专制提供依据C.与当时的指导思想相违背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0、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其中第一次

5、“大革命”主要是指A. 开创“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B.废除宗法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D.在全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11、下表为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据此表可知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_西汉238541347_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中心区域发生转移 B. 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C.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D.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臻完善12、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这一举措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了百姓生产

6、生活稳定C.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 D.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13、通考职官曰:“至后汉则(尚书更)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尚书职权的扩大 B.专制皇权的加强C.三公权力的削弱 D.中枢体系的调整14、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15、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

7、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 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16、在陏和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决策与行政分离C.实行集体宰相制 D.决策权归门下省17、唐宪宗以后,尽管具有或实或虚的旧族高门背景的宰相有所增加,但依靠门荫出身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高官子弟凭借门荫而致高位的状况已成过去。这说明A.贵族失去进入上层统治机构的资格 B.以才学为标准的选官原则进一步贯彻

8、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完成 D.科举选官制度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18、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19、宋代“天子耳目,寄于台谏”,鼓励台谏言事,即使冒犯了皇帝或宰相也不予重责。其主要动机在于A.防范大臣专权 B.倡导君臣共治C.彰显德治精神 D.预防决策失误20、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比前代更为严重。导致这一状

9、况的重要因素是A.中央集权弱化 B.生产工具改进C.土地政策调整 D.重农抑商强化21、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22、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A.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

10、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B.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 D.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23、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24、明初,景德镇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很快衰落下去。到清代,官窑仅6座,民谣的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这反映出景德镇制瓷业中A.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11、落后 B.雇佣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 C.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 D.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25、有学者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普遍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重商已成为社会共识 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商人地位普遍高于儒士26、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抑制土地兼并 B.发展商品经济 C.调和阶级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27、清朝前期,广

12、东地区“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做法将会导致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政府放弃传统农业政策C.人多地少矛盾得以解决 D.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28、“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下视世间之夫妇为也。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这位思想家A.主张男女平等 B.倡导个性自由C.推崇理性判断 D.否定孔子价值29、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谓之贼乎?”可见,唐甄A.提倡君臣共治天下 B.反对传统君臣之道 C.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D.肯定社会平等观念30、在儒家传统里,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

13、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据此,儒家更关注A.得君行道 B.著书立说 C.历史研究 D.世界影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隋唐时期,形成了由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的法律体系。律为惩罚犯罪行为的刑法典。令是正面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格主要是皇帝以制赦形式不断颁布的禁令汇编,相当于律的补充与变通。式为各种章程细则,补令所不及。这四种形式起源较早,至隋唐始并行而收互相补充之效。唐高宗初年颁行永徽律。当时在制定律文的同时,又命大臣为律文作疏证解释,阐明疑义,剖析内涵,成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