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4196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精练二十二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题点精练二十二 经典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与准确回答,第一章 专题六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考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要很好地完成任务,准确回答问题,需要从两大方面努力:一是认真研读如论语选读等文化经典,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及其承接的语言文字;二是加大训练量,以练促读,读练结合。,精练先做,精练点拨,精练再做,栏目索引,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康有为论语注),精练先做,(3)

2、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钱穆论语新解),1.根据(1)(3)两则材料,用一个词语概括孔子的主要特点。,答案 好学。,1,2,答案,2.对孔子的那句话,康有为和钱穆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析。,答案,1,2,答案 两者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康有为谈的是因好学而达到的境界,关注的是结果;不在乎世俗的贫贱与忧苦,忘记了岁月的流逝。钱穆说的是学习的不同状态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关心的是两者间的关系:

3、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知老之将至。,参考译文,(1)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起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 (2)忘记了吃饭,就不知道贫穷与低贱;忘记了忧愁,就不知道辛苦和悲戚;忘记自己将要衰老,就不知道生与死的区分;不是至高无上的人哪里能到这样的境界呢?,1,2,参考译文,(3)学习没有所获,就会发愤而忘了吃饭。学习有所收获,就会快乐得忘了忧愁。学习没有止境,这样孔子的发愤和快乐也没有止境。像这样勤勉,只担心时间不足,而不知道岁月已经过去了。说的时候

4、非常谦卑浅俗,由此一天天达到高远的境界。圣人学习的,人人都能学习,但最终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而人们所不能达到的,则仍然在好学这一点上。这就是他之所以成为大圣人的原因啊!,1,2,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2)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韩非子二柄) (3)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 (公孙龙指物论),3.(1)(3)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_和_。,(定)名分 名称,答案,3,4,4.分析(1)(2)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答

5、案 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 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是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答案,3,4,参考译文,(1)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2)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3)世界上之所以没有独立存在的物的属性,是因为物有各自的名称,而物的名称并不反映物的具体属性。,3,4,参考译文,三、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兼爱上)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5.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_爱,墨子主张_爱。(各用一个字概括),答案,5,6,仁,兼,6.结合材料,简析孟子

7、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答案 孟子之“爱”: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缘为基础,出于天性。 墨子之“爱”:视人如己无差等;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出于功利心。(言之成理即可),答案,5,6,参考译文,一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抱仁爱之心,但谈不上亲爱之情。只有亲爱亲人才能仁爱百姓,只有仁爱百姓才能爱惜万物。 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兄长的。,5,6,参考译文,二 假若使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

8、事呢?看待弟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之损害他。,5,6,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 献:进言指出。干:违背。据:大夫梁丘据。,7.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中庸,答

9、案,7,8,8.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答案 (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 (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答案,7,8,参考译文,(1)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2)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

10、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能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参考译文,7,8,一、通过阅读,抓住关键词语,准确把握思想内容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所提供的语段材料,都具有短小凝练、字约意丰的特点。阅读它们,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要求,更要把握经典阅读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于迅速提取关键词语(个别材料在语句中),由此对接经典名家中哪一章哪一部分的思想内容,进而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如2017年浙江卷两段论语材料,能体现孔

11、子教育技巧的是他对两个学生的教育用语上:对子贡,用“(吾与女)弗如”;对颜渊,用“(我与尔)有是”,一个“弗如”,一个“有是”,可以看出因人而异的勉励技巧;再加上“吾与女”“我与尔”主语的使用,体现了孔,精练点拨,子没有为师之架,处处把自己摆进去的平等思想。又如2016年浙江卷墨子节用段,其思想内涵已明确为“节用”,而“节用”的关键含义就体现在“去费”,如何“去费”呢?“用财不费”“民德不劳”。通过层层关键词语的提取,墨子节用思想的具体内涵就十分清楚了,答题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提取关键词语,对接经典思想,是经典阅读的独有方式。,二、因题而异,准确回答 从命题形式和考查能力上看,有的题目侧重识

12、记理解,有的侧重归纳概括,有的侧重分析评价。 1.对于侧重识记理解的题目,要善于抓材料的关键词句,提炼观点,并结合题干提示,检索相关知识(名句、成语、思想等)。,2.对于侧重归纳概括的题目,要根据问题的指向,准确提炼作者的观点。准确提炼观点的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是:从“仁政、忠孝、信义、友爱、修身、教学”这几个方面去思考,因为这几个方面是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3.对于侧重分析评价的题目,要在提炼观点的基础上,对选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或处世立命的道理进行正确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准确,符合时代的主流意识。一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一分为二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偏激。,一、阅读下面的材

13、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论语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精练再做,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孔子力主匡正的内容:_和_。,答案,1,2,正名 正己(正身),2.孔子如此重视“正”,其中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请加以分析。,答案 (1)崇尚礼乐之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希望匡正名分,恢复周礼,以维护有差别、有等级的社会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孔子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要以

14、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方能收到风行草偃的效果。,答案,1,2,参考译文,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名分吧!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1,2,参考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

15、所好。”(论语述而) 子墨子曰:“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3.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答案 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答案,3,4,答案 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防止见义忘利,违法牟取暴利。在今天,墨子的义利观有借鉴作用,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能简单地

16、重义轻利,也不要极端地追求功利。,4.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答案,3,4,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道,是可以去追求的,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乎道,是不可以去追求的,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行事。” 墨子说:“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人得到利益。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3,4,参考译文,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