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15904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蚜五人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人和,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内容索引,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 “人和”一词摘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高度重视“人和”,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达到人和的根本方法,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在本课第一则,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全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话题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有力地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有了人和就

2、可以克服其他方面的困难。,知文明理,明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孟子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和君王(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孟子认为,就一般的社会成员而言,心存“仁”“礼”,凡事从严要求自己、反省自己、不与别人计较是构筑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就统治者来说,以仁爱人,以礼敬人,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力求身正,并且怀有推恩之心,发政施仁利民之产,就一定能达到人和而王天下。,语言积累,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_”,_ 其横逆由是也 同“_”,_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同“_

3、”,_ 刑于寡妻 通“_”,_ 则盍反其本矣 通“_”,_ 无失其时 通“_”,_,叛,背叛,犹,尚且、还,无,没有,型,楷模,返,返回、回归,毋,不要,(2)一词多义,轻,故民之从之也轻:_ 轻舟已过万重山:_ 商人重利轻别离:_ 乘肥马,衣轻裘:_ 轻拢慢捻抹复挑:_,至,此物奚宜至哉:_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_ 然后从而刑之: _,轻易、容易,轻便,轻视,分量不重,轻轻地,到,到极点,通“型”,楷模,惩罚,(3)古今异义 池非不深也 古义:_ 今义:池塘。 委而去之 古义:_ 今义:到、往。 其横逆由是也 古义:_ 今义:表肯定判断。,护城河。,离开。,这样

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古义:_ 今义:疾病。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仰不足以事父母 古义:_ 今义:事情。,痛恨。,能够凭借。,侍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君子以仁存心 古义:_ 今义:怀着某种念头;有意,故意。 爱人者,人恒爱之 古义:_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居心,用心。,关爱别人。,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古义:_ 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

5、(4)虚词归纳,以,以天下之所顺:_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凭借,目的连词,相当于“来”,用,凭,2.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 (4)礼人不答:_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 _ (6)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 _ (7)刑于寡妻:_,名词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名词作动词,威行,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前“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敬重;后“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前“幼”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幼,爱护;后“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通“型”,楷模,此处作动词,做榜样,3.特殊句式 (1)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_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 (3)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_ (4)舜,人也;我,亦人也。_ (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_ (6)于禽兽又何难焉?_ (7)其待我以横逆。_,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8)舜为法于天下。_ (9)天下可运于掌。_ (10)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_ (11)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_ (12)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_ (13)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_ (1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_,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7、,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_ _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译文:_ (3)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译文:_,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假如统治者不得人心,在国家疆界内的百姓也不会帮助君王或朝廷),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君子把仁放在心中,把礼放在心中。,因此君子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一时的担心。,(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_ _ (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8、译文:_ _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译文:_ _,做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他。,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能坚持道德准则的心,只有士才能做到。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以赡养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孩子。,文本名句,名言警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

9、.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文外名句,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4.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1.结合选文第2、3则,谈谈孟子认为如何才能达到“人和”?,要点突破,答案,孟子认为:就社会成员个体来说,给人以爱和敬是十分重要的(给人以爱需要“以仁存心”,给人以敬需要“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爱互

10、敬,不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吗?就统治者来说,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到了这些,却得不到大家的亲近,国家没治理好,或者得到无礼的回报,那就要反省自己、提高自己了。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服。这样也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孟子一直都在为君王琢磨实现人和的办法,提出过一系列相通的观念,比如“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而最重要的具体措施,则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治礼义,“驱而之善”;最终使得“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

11、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样也就达到人和了。,2.结合选文第4则,试分析孟子给宣王提出的达到“人和”的施政纲领有哪些。,答案,孟子一整套的施政纲领要点有二:一是“制民之产”,即规定百姓的产业;二是“谨庠序之教”。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在孟子看来,除士之外,一般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也就无法讲求仁义,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已经初步接触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种进步的结论。,3.结合这四则选文,说说孟子的说理艺术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答案,层进论证,说理严密充

12、分。如:第一则先推倒天时,“天时不如地利”,确立了地利的意义;进而推倒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的意义烘托出来;最终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篇层层深入,条理井然。 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有力。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孰轻孰重,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运用排比,增强气势,有一气呵成之感。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能实现?,延伸探究,答案,孟子的“仁政”“王道”主张最终是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肯发善心,并懂得推恩的基础之上的,而当时列强战争,崇尚武力,蔑视仁政,在那样的动乱年代,要实行“王道”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因为如此,虽然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