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日本观_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47942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2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的日本观_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鲁迅的日本观_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鲁迅的日本观_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鲁迅的日本观_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鲁迅的日本观_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的日本观_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的日本观_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 迅 的 日 本 观 鲁迅体验和理解日本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潘世圣 提要:鲁迅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几近八年,他与日本之关系千丝万缕,他所体验、 感受和理 性认识的日本是怎样一幅图景,原本是一个颇能激发人们了解和想像欲望之话题。但相关资 料、 尤其是直接资料的匮乏,造成了探究这一课题的难度。本文利用笔者多年在日本从事学术 研究的一些便利条件,对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梳理,试图还原 “鲁迅的日本” 。其中特别提出,鲁迅 始终是在民族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框架中,作为参照系来叙说日本;这决定他主要是以正面视 线观照日本;他所指出的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的艰难性,至今依然有效;今天仍 可看到的对鲁迅日本

2、观的误读,既与中日两国宿命般的历史因缘相关,更证实着鲁迅当年的判 断和忧虑。 关键词: 鲁迅 寡言 明治日本 旧书店 正面视线 文化沟通 作者潘世圣,男,1960年生,日本九州大学言语文化研究院外国人教师,博士(比较社会文 化)。(日本福冈 810 - 8560) 序 语 在私下里,曾听到过一种意见,概而言之是说鲁迅 有强烈的 “日本情结” 。在言者那里,这显然是对鲁迅 的微辞,其本意确乎是在把鲁迅划入 “亲日派” 。 但是,对笔者个人来说,这种看法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情绪化;其次是对鲁迅与日本的关系的考量明 显不足,导致了结论的偏颇和简单化。仔细想来,鲁迅 一生与日本的纠葛确实是非比寻常

3、青春时代留日 长达七年;在日本开始了自己的文笔生涯;熟知日本, 译有为数不菲的日文作品;一生,尤其是定居上海、 成 为职业作家以后,结识了许多日本人,如早年的恩师藤 野先生(1874 - 1945) ,晚年的内山完造(1885 - 1959) , 须藤五百三医生(1876 - 1959)等等,足可以开列出一 个长长的名单来。可以说,即使在同样有过留日经历 的文人中,像鲁迅这样直到辞世为止,一直与日本、 尤 其是与日本文坛保持密切联系的,确乎屈指可数。不 仅如此,翻检鲁迅涉及日本的言论,基本上是以褒扬为 主,而很少批评批判的言辞,鲁迅似乎对日本颇具好 感。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特别是后一点,遂导致

4、把鲁 迅对日本的态度和感情归结为所谓 “情结” 。 在这种对鲁迅的解读或曰解释中,隐隐感觉到言 者内面的一种困惑,这种有些难言的复杂情绪直接通 向近代以来中华古国与近邻日本的关系史。对中国人 来说,近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史,首先是充满屈辱、 痛 苦和抗争的半个世纪。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日俄战争、 企图彻底控制中国的 “二十一条” 、“上海事 变” 、“卢沟桥事变”,尤其是始于 “九 一八事变” 的长达 十五年的侵华战争,构成了近代以来两个民族的特异 451 关系。中国人凝视日本的视线,中国人最内在的情感, 无论如何无法与这样一种历史框架、 这样一种民族性 的悲惨遭遇相分离。在这个意义

5、上,被誉为 “民族魂” 和最没有奴颜卑膝的无畏斗士,鲁迅的有关日本的言 说无意中与他身后的悲剧时代大众的普泛情感之间出 现了微妙的差异。也许,产生 “日本情结” 这种解释的 本质原因,正是在这里。 不过,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和时代带 来的,不是必须以孰是孰非来评判的问题。如果切实 理解了鲁迅,同时又深入了解了日本的话,就可以知 道,鲁迅对日本的叙述和解释其实很少有外在因素的 介入和支配,比如当时的关于日本的话语体系、 主流性 的社会性观念等等。鲁迅的日本观忠实于他自己的真 实经验和感知,同时也是历史情境的直接反映。另一 方面,后代的人们有他们自己的对日本的情感和理解, 两者甚至在某些方

6、面有些落差,或者有看似矛盾的方 面。但这并不是单纯的甲对乙错的问题。认识主体的 立脚点、 认知条件、 所处的历史情境、 个人体验以及解 读的视角不同,彼此的理解认识也自然不尽相同。鲁 迅对日本的感受和描述是真实的,有根据的。如果言 者不只拘泥于鲁迅的某些言辞,去真正了解鲁迅的日 本观的内涵、 特别是它的历史背景的话,就不会简单地 以 “日本情结” 来作了断了。 一 留日书简的信息密度 在现代留日出身的文学家中,鲁迅是属于大前辈。 我们知道,中国政府首次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是甲午战 争的第二年 1896年,六年后的1902年,鲁迅作为 清政府的地方公费留学生,来到了日本,比创造社的郭 沫若、 郁达

7、夫等人早了十年左右。从1902年到1909 年,鲁迅经历了预备教育、 医学专门学校和自由人生活 这三个阶段,留日生活长达七年多。他对日本的体验 和了解应该是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的。但是,鲁迅又 没有留下多少关于日本的记录,甚至没有一篇系统谈 论日本的文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郭沫若和郁达夫 都有自传,留日生活的记述均占有相当的篇幅,此外还 有许多其他相关文章。周作人赴日晚于鲁迅,来到日 本后受到哥哥的不少照料,回国后,他写下了众多述说 评论日本的文字。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曾辑录翻译了一 部分,先后出版了两个集子:谈日本文化(1973年筑 摩书房)和 日本谈义集(2002年平凡社)。那么,鲁迅 为什么对

8、自己青春时代的七年留日岁月惜墨如金?这 可以有许多答案,但要让人心悦诚服还是很不容易的。 鲁迅在日本期间,具体说是在仙台医专中途退学 以后,开始尝试翻译外国作品、 宣传近代科学文化,写 出了他的第一批文章,但他却没有写过他自己留学生 活的国家 日本。现在,人们能看到的鲁迅在留日 时代透露自己的生活,议论周围的日本社会的文字,当 是他在仙台医专留学的1904年10月致友人蒋抑卮 (1875 - 1940)的那封信。在信中,鲁迅介绍了自己在 仙台的学习、 生活和所见所闻,留下了有关那个时代那 个社会的多重信息。 通过这份私人信件,我们知道鲁迅从文明开化的 中心东京来到寒冷的东北小城仙台后,很不适应

9、。气 候寒冷,住的条件 “大劣”,鲁迅把仙台与东京相比,将 在东京时住过的 “东樱馆” 称作 “乌托邦”,把另一处 “贵 临馆” 誉为 “华严界” 。在学校的学习方面,鲁迅慨叹颇 紧张,每天要记拉丁文和德文,“脑力顿疲” 。如此种 种,显然令鲁迅很不爽快。他当时的深深的孤独感和 寂寞感、 所谓 “形不吊影,弥觉无聊”,可以说是这种种 因素的集合表现。在日本的鲁迅研究中,有一种意见, 认为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不单是由于 “幻灯事件” 的刺 激,使得鲁迅醒悟医学其实于世无补,决意用文学来拯 救人心。鲁迅当时的具体生活处境和他的心境,其实 是他作出抉择的实质性要素 。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当 时鲁迅的实际情

10、况暂且不论,但确可以促使我们从各 个不同的角度、 更严密地探讨这个问题,值得留意。 鲁迅后来在 藤野先生(1926. 12)中说,当时是因 为看不惯鱼龙混杂的中国留学生的丑态,欲寻一个没 有中国留学生的清静之地,才从自己来日后一直生活 的东京 “逃” 到了寒冷偏远的仙台。这一点,在这封初 到仙台不久后的信中,也有明确的记录。鲁迅是这样 写给友人的:“树人到仙台后,离中国主人翁颇遥,所恨 尚有怪事奇闻由新闻纸以触我目。曼思故国,来日方 长,载悲黑奴前车之是,弥益感喟。 ” 鲁迅何以对同样是 来自大清帝国的留学生那么耿耿于怀、 不齿一顾,实在 是有他的理由,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简要地说,1895年

11、的甲午战争以后,尤其是日本在1903年的日俄战争中 打败俄国之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大增。例如,1905年 6月,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有两千六百人,而到了同一 年的12月,即日俄媾和条约签订后,一下子剧增到八 551 鲁迅的日本观 这种意见最早见于日本鲁迅研究的先驱者竹内好的代表性著作 鲁迅(1952年创元社)一书中,在日本鲁迅研究中具有 很大影响。较新一代鲁迅研究的代表者之一的藤井省三也持相近意见,见其 ? ? 影 迅 夏目漱石(1985年平凡社)。 千人,半年之间增加了整整三倍之多 。这样,蜂拥而 来的留学生中,也就良莠混杂,有来日本孜孜求学,梦 想日后报效国家的,也有不少来异国他乡吃喝嫖赌、

12、 不 务正业的 “伪” 留学生,正像清末小说 留东外史 中所 描写的那样。在一个时期中,“清国留学生” 成了日本 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和热门话题。当时一位名叫衫浦 非水(1876 - 1965)的青年画家有感于此,专门画了一 幅名为 “清国留学生学习图” 的漫画公开发表,讽刺那 些丑态百出的中国留学生。鲁迅恰恰遭逢了那个令人 难堪的时代,他看到了那些丑陋留学生的不争之行,鲁 迅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那时所留下的强烈印象,“中国 留学生” 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 鲁迅还提到自己观察日本学生,认为在 “思想行 为” 方面,中国学生并不逊色(可以认为鲁迅是在以自 己作比 ) , 但日本学生 “社交” 活跃,

13、在中国学生之上。 此外,鲁迅还讲到与日本学生相处不错,校方对他也还 关照,诸如免除学费等等。 我们还知道,这个时期,鲁迅已经开始注意并翻译 介绍近代科学和近代思想文化的著作。鲁迅说他翻译 了 物理新诠一书的两章:世界进化论 和 元素周 期则 。通过周作人的回忆,我们知道1906年鲁迅从 仙台医专退学回东京后,相当系统地接触到了进化论, 而这封信又具体表明,在1904年10月之前,也就是在 刚到仙台医专后、 或更早的弘文学院时期,鲁迅已接触 阅读了有关进化论的日文书籍。 在鲁迅的有关日本的文字中,初到仙台医专不久 的这封信,其信息蕴含度相当厚密,为后世留下了不同 层面的宝贵记录。尽管这些只是鲁迅

14、个人的经历、 见 闻和感想的直观记录,但对于梳理鲁迅在日本的生活 和思想轨迹,理解鲁迅与日本的关系,还原鲁迅的日 本,无疑具有多重史料价值。 二 东京与旧书店的效应 如所周知,1906年春,鲁迅从仙台退学回到东京。 此后,一直到1909年夏天回国的大约三年多,鲁迅虽 然保留着留学生的身分,但其实并没有进学校学习。 他成了事实上的 “无业自由人”,翻译外国文艺作品,撰 写有关科学启蒙和思想启蒙的文章,开始了终其一生 的文艺活动。这第二次的东京生活,对于鲁迅深入理 解日本,对于鲁迅的日本观的形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 义。 鲁迅在仙台时,每每与孤独感和压抑感为伴,在许 多方面不太适应,使得仙台医专的两

15、年多成为七年留 日中比较吃力并且不太愉快的时期。与此相反,第二 个东京时期则称得上是从容自由、 随心所欲。他和弟 弟周作人朝夕相处,同住一处。兄弟俩脱离了异国中 的 “中国环境”,一头沉浸到日本社会的末端底层,一起 搞翻译、 办杂志,跑集会、 逛夜市。在周作人留下的回 忆性文字、 像 鲁迅的故家 以及 鲁迅的青年时代 这 两本书中,均有不少具体的记录。周作人说 “鲁迅在东 京的后期只是短短的三年,在终日闲走闲谈中间,确是 却做了不少工作” 。 当时,鲁迅主要是 “悠然” 地为后 来的文艺工作作准备。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就是逛新 旧书店,收集书报,阅读翻译。 那时的鲁迅,对自己置身的日本已经不再有

16、抵触 感,他以从容的心态融入到东京这个 “近代空间” 中,他 的生活已经是日本式的了。他住在和式公寓,平时身 穿普通的和服,蓄着当时日本流行的德式胡须,按周作 人的说法,完全是一副日本穷学生的风采。对此中原 委,周作人有很详细的说明: 我初去东京是和鲁迅在一起,我们在东京的 生活是完全日本化的。有好些留学生过不惯日本 的生活,住在下宿里要用桌椅,有人买不起卧床, 至于爬上壁橱(户棚)去睡觉,吃的也非热饭不可, 这种人常为我们所非笑,因为我们觉得不能吃苦 何必出外,而且到日本来单学一点技术回去,结局 也终是皮毛,如不从生活上去体验,对于日本事情 便无法深知的。 而逛书店、 特别是逛旧书店,对鲁迅东京时期的全 部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在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伴随 着全力学习西洋、 彻底文明开化的社会风潮,思想文 化、 出版教育急速地发达起来。在近代的书籍出版书 籍流通中,旧书业占有十分特别的位置,成为传播和普 及文化、 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