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923286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资源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四十铺中学 姬存义内容摘要: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作文教学缺乏兴趣,作文素材匮乏,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写作,致使写人、记事、抒情,摹物、言志等多有不切合实际,内容虚假空洞;教师指导作文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作文教学缺乏活力。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延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把农村资源融进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地方文化底蕴为背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拓宽习作天地,增强作文内涵;在感受乡俗民情中,激发学

2、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趣,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关键词:农村资源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农村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等农村文化资源。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本文单就家乡的农村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们的家乡陕西绥德,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农村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

3、育人条件。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和运用本地农村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就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发现丰富的写作资源,感受到浓厚的农村文化,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升作文素养。一、走马观花,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现习作资源 绥德以农业为基础,加之现在退耕还林的国策以及当前社会天翻地覆的变革等等,习作的题材俯拾皆是。各地又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风格独特,美景遍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故乡之中,对故乡的自然景观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要把学生智慧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

4、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找美、发现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美。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一)观自然景观之美 美莫过于自然,“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的家乡没有高山流水的高雅之美;没有海涌浪涛的雄浑之美;没有冰雕玉砌的玲珑之美,但却有着“西北旱码头”的美誉;有着“四省通衢”的地理之美;有着“蕲王故里”、“秦汉名邦”、“西北革命摇篮”的历史之美。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是陕北文化的集中地,唢呐、秧歌、纸剪、民歌、石雕是陕北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各地景色千姿百态,一年四季,景色错落有致,总有写不完的美景。更有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密布于这

5、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红枣、萝卜、玉米、小米它们把这片土地装扮得更加迷人秀丽。任何一样经过细心观察,皆可入文。教师只要引导学就地取材,从平常之景中发掘出美点就可写出优秀的习作。这种指导学生亲迈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丽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奉行“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作文书为中心”的模式,它将作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作文书延伸到生活,由教师延伸到学生,从而改变以往农村中学作文教育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作文教学风格。不但吸引了学生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写作素材,而且也让学生在发现自然之景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学生的作文素养。(二)写

6、家乡变化之快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家惠民政策的普及,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子黄土岭山下的土窑洞如今变成了的高墙敞院,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土地如今变成了一片片丰沃的良田;昔日古城低矮的土屋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瓦房天堑变通途,家电迎进门,传统与现代接轨,旧容与新貌共存。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农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农村社会在发展中,由于受到许多狭隘的思想影响及对国家政策理解研究得不够透彻深入,在发展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如:过量的开采造成地表破坏,企业发展造成环境的恶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破

7、坏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这一变化,从培养学生农村情感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做细微观察,抓住家乡的变化,通过今昔比较,用心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作文才能与时俱进,写作题材才能永远保持新鲜;同时又将具有活力的农村资源引进作文课堂,这样极大拓展了原有狭窄的写作思路,使作文写作一下鲜活起来;也改变了以往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一个大的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曾带领学生在乡村中进行观察,并让学生给我介绍他们村庄近年来的变化,之后学生在习作中涌现出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乡村四景、哭泣的无定河、我家小院等优

8、秀之作,在写作中孩子们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萌发了浓浓的爱乡之情。 二、走街串巷,用乡村的历史文化丰富作文内容 如果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比作一轮皎洁的明月,那么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捧起这轮圆月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家乡同样有着久远的农村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神奇的神话传说,有着杰出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有着沧桑的岁月柔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更应

9、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素材,并形成作文的能力。教师可带领学生做这方面的资料编辑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做专题积累,为学生作文积累素材,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对这些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也可在旁边作批注或写一些心得,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寻访历史古迹,了解乡村历史我的家乡有许多历史遗迹,它们经历了凄风苦雨冲刷,风刀霜剑的打击,在发黄的卷经中深藏着它们不平凡的故事,黄河象传颂着人民的辉煌成果,无定河诉说着两岸百姓创业艰难,刘志丹的故事把我们引进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韩世忠的英雄事迹又让我们一次次由衷赞叹华夏大地人杰地灵。教师可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查阅县志和走访老人,将与家乡有关

10、的历史人物、民间遗迹及其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故事简要地记录下来,让学生不仅通过课本学习历史,也通过生活学习历史,学生头脑里储备的素材多了,知识丰富了,才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来,他们在寻访中所得到的这些真人真事,或神话传说,睹物思人,常常让学生们喜悦自豪,浮想联翩,萌发出创作的冲动,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素材作为事例用在作文当中,对这些英雄人物及历史事迹加以描绘,对他们的精神加以赞扬,作文内容也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二)采访农家老人,了解家传历史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辛酸的往昔。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修路造桥、开河平地、重建家园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一幕幕苦难的历史,催人泪下,促人奋进。让学生去问问前

11、人的创业史和光荣史,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之艰难,懂得祖辈“背灼炎天光,足蒸土暑热”的艰辛,激发对先辈创业的感激之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学生的采访下,他们是怀着无比真诚、激动的心情娓娓倾诉。学生通过采访,对家乡的历史了解的更加清楚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刻了。“作文如同做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非常重要,这说到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利用学生采访到的这些事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此来端正学生的文风,让作文凸显健康、积极、乐观、上进的主题思想。如父亲的脊背、爷爷是个劳动能手、农家新变化、崛起的工业园区等。这些作品无不凸显真善美

12、的思想,作文的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体现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地探索精神 。 (三)走访街巷传闻,了解物象历史 家乡历史传闻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夏日傍晚,暑气渐消,清风徐来,许多老人都能手握烟杆,吸上一两口烟,讲上一两个传闻故事。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一个平淡无奇的石磨、一口老态龙钟的古井、一棵枝叶扶疏的老树、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一块锈迹斑驳的犁铧,一扇雕工精致的窗棂,一个古朴陈旧的老柜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或故事,它们往往是联系村人与整个乡村历史的精神纽带,这种微妙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学生很难体会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这些独特的带有浓厚农村文化气息的精神产品,听听历史见证者的讲述,

13、那么这些具体的物象在学生的心中就得变亲切熟悉,富有生命,富有情感。因而他们面对这片诗意的栖息之地时,也如同凭吊古战场一样顿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复杂感情,由此而引起的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更深刻的思索自然会诉之笔端。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有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作文中的这些物象也更加逼真形象,习作也为之增色,内容更加充实,思想更加丰富,或干脆根据传闻梗概再创作一番,也是一种创新,别有风趣。三、走进生活,从乡风民俗中激发写作情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14、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过程,对学生而言,情感是行为的动机,它能指导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思维的过程,本身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中国古代有“为情造文“之说,法国文学家狄德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农村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相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节日文化之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因此学生在对乡景乡史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要真正打开作文写作的思路,要真正打

15、动读者的心灵,教师必须先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的情感,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让学生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近一步体味乡风之淳,感受乡俗之美,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抒发这种乡思乡情。(一)体会风俗民情,抒发生活美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农村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千百年来积淀的农家文化,民俗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它起到了支撑并构成了民族文化这座大厦的作用。我们在远观这座大厦之雄伟壮观的同时,还要近查其构造之奇异独特,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

16、要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当地文化的责任。在地方文化的开发中,榆林地区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保护,绥德自古就有“五绝”,即唢呐、秧歌、纸剪、民歌、石雕。这些在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后,移风易俗,吐故纳新,竟然汇聚成了一种地方文化。唢呐沁脾,秧歌喜庆,民歌沁心。显示的是农人朴实而丰富的生活,吹拉弹唱,欢声笑语中传达着农人对生活的向往。更有辞旧迎新的正月,细雨纷纷的清明,粽子溢香的端午,举家团圆的中秋,便插茱萸的重阳等,孩子们自小就耳濡目染这些活动,这种农家之情,乡仪之美,节日之乐领会在他们的心里,保存在他们的记忆里,牵动着他们对故乡的情感,而且农人之间的感情,农家人的生活特点,性格品质,传统美德都体现在这些民俗风情当中,对孩子们来说,是他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事情,他们将更加乐于在作文中去描绘这些场面,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