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一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911604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4.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一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一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一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一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一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一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一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 China (Wuhu) Life & Health City 一期、二期项目开发初步概念沟通方案 由广州中麦地产策划有限公司提供 目 录 第一部分:项目区域背景研究第一部分:项目区域背景研究 第二部分:项目定位与初步运营思路第二部分:项目定位与初步运营思路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中麦公司简介与中麦公司简介与服务模式服务模式 Title 第一部分:项目区域背景研究第一部分:项目区域背景研究 安徽区域经济运行安徽区域经济运行现状现状 1.三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沿江城市带(马鞍山、芜湖、铜陵、巢湖 、安庆、滁州、池州和宣城8市)、合肥经济圈(合肥、

2、巢湖、六安 和淮南4市)、皖北地区(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 )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分别为3102.6、2518.8和2045.8亿元,占全省 比重分别为40.5%、32.9%和28.4%。 2.皖北地区经济提速: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主要经济指 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各市加大投入,以投资带 动经济增长,皖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全省领先。 3.中心城市继续保持带动作用:合肥和芜湖经济发展继续领先,增长 速度居全省前2位,分别为16.9%和15.2%,也是仅有的2个GDP增速 超过15%的城市。 1.资源型城市经济受到冲击:淮北、马鞍山、淮南和铜陵作为

3、产业结构以单一资 源型为主导城市,受到国内外市场变化和产业政策影响较大,经济增长存在着不 稳定性。 2.皖北地区发展速度仍不够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对煤电的依赖较大,受能源、 化工行业走势影响较大,产业单一性矛盾突出;而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一些新兴产 业如现代中药业、光伏产业、食品加工等尚未形成一定规模,拉动作用有限。 3.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明显:沿江城市带中,马鞍山和铜陵支柱产业单一, 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由于两市在沿江城市带经济特别是工业中占有较重要地位, 沿江城市带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合肥经济圈中,合肥在各个经济指标 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比重。 1.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吸引外来投资有

4、望恢复到较高水平。 2.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强。芜湖文化产业在建项目达50余个,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10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3.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整个安徽制造业的提升,制造业作为安徽投资和工业的主要拉动力量,其快速发展将进 一步优化安徽产业结构,各市工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文化产业、高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等快速发展。 4.区域经济发展更上台阶。一是外部宏观环境继续向好。二是政策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加快“中部崛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安徽的区域 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合肥、芜湖的汽车、文化产业,合肥

5、、芜湖、滁州的家电产业等,呈现出较强的增长 势头,支柱产业地位日趋显著。 展望 问题 发展 安徽安徽“一轴双核三带一轴双核三带“产业布局破解产业布局破解“城市群之围城市群之围“ 构筑“一轴”即构筑“一轴”即 临江产业发展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快速通道,临江产业发展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快速通道, 以以 岸线资源开发为重点,构筑马鞍山一芜湖一巢湖一铜陵一池州一安庆的临江产岸线资源开发为重点,构筑马鞍山一芜湖一巢湖一铜陵一池州一安庆的临江产 业发展轴,重点布局汽车、业发展轴,重点布局汽车、 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化工、印染等重化工业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化工、印染等重化工业 和高新技术产

6、业,成为沿江城市群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主轴线。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沿江城市群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主轴线。 构筑“双核”构筑“双核” 即东西产业集聚即东西产业集聚 核。核。 围绕临江产业发展轴,重点建设马芜铜围绕临江产业发展轴,重点建设马芜铜 和安庆两大产业集聚核。马芜铜是沿江乃至全省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较强和安庆两大产业集聚核。马芜铜是沿江乃至全省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较强 的城市带,是推动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周的城市带,是推动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周 边的重点区域。随着过江通道、沿边的重点区域。随着过江通道、沿 江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安庆的发展活力和产业集聚能力日趋显现,将江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

7、的建设,安庆的发展活力和产业集聚能力日趋显现,将 逐步改变沿江城市群产业发展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逐步改变沿江城市群产业发展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 现状。现状。 构筑“三带”即沿长三角、合巢芜构筑“三带”即沿长三角、合巢芜(马马) 宣和合安三大产业发展带。充分发挥宣和合安三大产业发展带。充分发挥 毗邻苏浙地区的区位优势,构筑由滁州一马鞍山一宣城等毗毗邻苏浙地区的区位优势,构筑由滁州一马鞍山一宣城等毗 邻苏浙地区为轴邻苏浙地区为轴 线的沿长三角产业发展带,实现与长三角的无缝对接;依托合巢芜、合马、芜线的沿长三角产业发展带,实现与长三角的无缝对接;依托合巢芜、合马、芜 宣等高速及铁路干线,构筑合肥一巢

8、湖一芜湖宣等高速及铁路干线,构筑合肥一巢湖一芜湖(马鞍山马鞍山)一宣城一杭州一宣城一杭州 为轴线的为轴线的 合巢芜合巢芜(马马) 宣产业发展带;依托合安高速、合九铁路,构筑以合肥一桐城一怀宣产业发展带;依托合安高速、合九铁路,构筑以合肥一桐城一怀 宁一安庆为轴线的合安产业发展带。宁一安庆为轴线的合安产业发展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 针对省情特点,安徽提出“融入长三角,依靠高科技,开发两流域针对省情特点,安徽提出“融入长三角,依靠高科技,开发两流域(长江、长江、 淮河淮河),唱响黄,唱响黄(山山)梅梅(煤煤)戏”发展方略,积极主动接受周边大城市的辐射和

9、戏”发展方略,积极主动接受周边大城市的辐射和 影响,逐步壮大自己的城市群。影响,逐步壮大自己的城市群。 要突破“城市群之围”,还得初步形成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以要突破“城市群之围”,还得初步形成以“省会合肥经济圈”为主,以 “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带动“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南北两翼的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带动 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全省区域经济实现腾飞。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分析 1. 区域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10、共区域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个县 (市、区市、区),辐射安徽全省。,辐射安徽全省。 2.战略定位: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战略定位: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 3. 发展目标:到发展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

11、8年翻一番以上,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到年翻一番以上,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到2020年,整体经济实力大年,整体经济实力大 幅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幅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 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 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 分布的新格局。 实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

12、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5年主要目标年主要目标 芜湖将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芜湖将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 从“十一五”的“东向发展”战略,到“十二五”的“开放合作”战略,芜湖开放的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合作的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未来五年,芜湖将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深化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构建全方位、宽领域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按照“十二五”规划,芜湖依托长江岸线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规划建设230平方公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10平方公里综合保税区和 10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同时,按照“

13、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低碳高效”原则,统筹规划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芜湖已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综合保税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完成投资20亿元。去年以来,各开发区扩区升级 成效显著,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孙村经济开发区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芜湖工业园区更名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 十二五”期间将力争升级为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热火朝天,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发展空间 进一步拓展。 按照各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三山经济开

14、发区1500亿元、长江大桥经济开发 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为600亿元和500亿元。我市还将采取多种形式,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开发园区,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 移。 目前芜湖经济外向度为16%,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初级水平,而江浙地区普遍在70%以上,发展外向型经济大有空间。芜湖要实施“ 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按照“十二五”规划,芜湖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计划五年累计利用外资50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8000亿元。芜湖将创新 招商引资模式,坚持挑商选资,综合运用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产业招商、

15、代理招商等形式,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 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招才引智被放在和招商引资同样重要的位置,高素质的创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都是重 点招引对象。 芜湖的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将在未来五年提升到一个新层次。作为泛长三角的重要成员,芜湖将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科 技要素、人力资源、市场准入和ZF服务等方面的对接,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开展战略合作,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 芜湖除融入长三角着墨甚多外,芜湖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的合作也有重点表述,未来五年的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深化。按照皖江示 范区规划要求,芜马同城化、跨江联动发展也是深化区域分工合作的重

16、点之一,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分工、要素市场同构、生态环 境保护等方面,芜湖都将谋划新动作。 国务院批复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 划划。皖江城市带是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皖江城市带是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将重点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转移示范区,将重点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 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 芜湖区域优势强劲芜湖区域优势强劲 芜湖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芜湖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2亿元,增长亿元,增长15.4%,总,总 量及增速均列安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