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0802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清楚东汉黄巾起义原因、经过及其伟大的意义。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引导学生搜集历史故事、观察历史图片、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光武中兴”出现的重要原因,从而认识到统治者恰当的政策是国家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因素。(2)通过不同史料研读,让学生归纳出东汉后期政治状况及这种状况与东汉灭亡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政治腐朽是导致王朝灭亡

2、的重要原因。(3)通过讲述黄巾起义经过及意义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农民阶级反抗腐朽统治阶级的英勇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东汉兴亡”一课学习让学生体会“文治兴国,腐朽亡国”的深刻内涵;通过“黄巾起义”,认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教法与学法导航(1)采用情境法,激活学生求知欲使其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2)采用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及概括知识的能力获取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3)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对“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进行讨论,在重知识和旧知识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识水平。(4)采用史料研究法,

3、培养学生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史料研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图片、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上网或图书馆查找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4年是马年,从古至今,马都是人的得力工具之一,也是人可依靠的最忠实的“朋友”。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与马结上了的缘份。下面讲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投影幻灯片):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

4、刘元却惨死敌手。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待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故事中的反莽复汉是怎么一回事?故事中主人公刘秀主要功绩是什么?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怎样盛世局面?这种盛世局面出现也他的哪些措施密切相关?今天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东汉的兴亡揭晓问题的答案【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教师设问:(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2)西汉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谁?(3)西汉时期出封建社会的盛世局

5、面被称为什么?分别找不同学生回答。学生1:公元202年、刘邦学生2:汉武帝学生3:“文景之治”局面教师讲述:可是到了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公元前25年,起义军首领刘秀(西汉宗室)建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投影: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教师: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出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请

6、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出“光武中兴”与光武帝的哪些措施推行密不可分?学生:(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2)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与“兴武中兴”局面,请学生小组依据两大盛世面的内容,讨论总结古代盛世局面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具体要求投影幻灯片具体要求限时大约10分钟左右。总结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抓住盛世局面出现的共性。小组长可将“文景之治”和“兴武中兴”出现原因分派不同组员讲解,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碰撞归纳出共性,并由小组记录员形成文字。教师抽查各小组讨论结,未被抽查小组对答案有异

7、议可举手做补充发言。等待各小组回答完后,教师可将各小组答案汇总,投影幻灯片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教师:“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学生1:有,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就必须不断政策调整和关注民生。学生2:有,因为社会发展进步需要人才,任贤才能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学生3:有,因为一个国家发展不能只顾眼,要像以上皇帝一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教师:经过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使汉朝重现昔日的繁荣,但是到了东汉

8、中期以后,国家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呢?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师投影幻灯片史料一 汉顺帝未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史料二 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史料三 东汉后期政权形势示意图皇帝早逝幼主即位外戚专权宦官得宠诛杀外戚皇帝长大母后临朝君权

9、旁落把持朝政夺回君权依靠宦官 以上材料反映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影响?学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生:导致了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教师:由于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黒暗统治了,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三、黄巾起义教师投影幻灯片东汉末年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太平御览卷976所录之崔寔政论解释:我们百姓的头发如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古代被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也能复鸣。官吏不是必须要敬畏的,百姓从来

10、都不可被轻视。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教师:这首民谣是受到官吏压迫的百姓创作的,它反映东汉未年社会民不聊生的现状。对此,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举起大旗领导了黄巾起义。投影幻灯片 布置学生阅读“黄巾起义”一目,完成以下小问题。(1)黄巾起义的原因、领导人。(2)简述黄巾起义的具体经过。(3)黄巾起义结果及影响。学生1:原因:东汉朝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领导人:张角学生2: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经过十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达数十万人。于184年领导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东汉军

11、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损失惨重,最后被镇压下去。学生3:结果:失败。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光武中兴及东后期政权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的史实,让我们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体会出“文治兴国,腐朽亡国”的深刻内涵。东汉建立光武中兴板书展示东汉的兴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西汉灭亡课堂作业1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新朝”建立于公元( )A8年 B9年 C10年 D25年2014年2月24日第二届汉光武帝刘秀与柏乡学术研讨会、柏乡历史文化展、中国汉城工笔牡丹画大展、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大典实景剧演出、音

12、乐剧牡丹仙子传奇展演。据此回23题。2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大典镜头应回放到公元( )A25年 B30年 C35年 D40年3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4东汉后期十个皇帝即位年龄及其寿命,呈现下表特点的主要原因(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A禅让制的大力推行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东厂西厂机构设立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

13、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观察以下连环画完成56题。5连环画中的主公是( )A陈胜 B吴广 C张角 D刘邦6连环画中主公在领导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喊出的口号是( )A“大楚兴,陈胜王” B“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D“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参考答案:1B 2A 3B 4C 5C 6C教学反思本课之“得”有以下几点,第一、脱离了传统课堂以教材为纲以目录为导的模式,创设英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眼球,设计一个又一个鲜活问题激学生求知欲。第二、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符合当前形势下新课标的理念。第三、进一步注重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功能,将一些难点放到小组之中去解决,即让优生有所提高又让差生得到帮助。第四、注重遵循“论从史出”方法及原则,填补了大量的史实,让学生清楚用史实说话。本课之“失”有以下几点,第一、本课涉及资料过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量,课堂时间十分紧张。第二、课堂中小组讨论缺少评价机制,不能很好调动组长与组员的积极性及参与热情。第三、缺失了育人功能,例如可以设计张角详细的人物事迹体现其富于反抗的精神品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