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自读文本 1.2 张骞课件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98250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自读文本 1.2 张骞课件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自读文本 1.2 张骞课件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自读文本 1.2 张骞课件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自读文本 1.2 张骞课件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自读文本 1.2 张骞课件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自读文本 1.2 张骞课件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自读文本 1.2 张骞课件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 骞,大哉长天,丝绸之路! 漠北万里,孤烟渺渺。驼铃,声声悠扬。 千百年前,“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甘英达中亚,冯嫽定乌孙。八音合奏,逶迤哉,传奇丝路! 绵延千年,福祉遍施沿线。中国造纸术、印刷术,西域胡王锦、龟兹锦、交河金器首饰、古楼兰简牍文书、中亚汗血马、克拉土墩珍贵壁画丝绸之路开启了亚欧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先河,在世界文明交流的史册上,谱写了一曲曲利益互惠、人文交融、民族团结、友好往来的瑰丽诗篇! 丝绸之路,中华之珍藏,历史之壮美,世界之格局! 星移斗转。今日丝路,高远依旧,大道依然。而航天、高铁已取代了驼铃、血马,丝绸之路之重却日益彰显

2、。,沿线,18个国家,30亿人口,连亚欧交通大动脉,牵两大经济圈。在我国,沿途区域经济、文化更是新潮迭起,余荫绵绵!在全球经济循环、多边贸易、亚欧走廊崛起的世界新格局下,重振丝路辉煌,成为沿线国家、民族的共同心声!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我们弘扬丝路精神。 抓住丝路发展的历史良机,放开全球视野,占领战略高点,用足政策,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城市产业崛起再创伟业。考量着沿线政府、城市、企业决策者的眼光和掌控全局的能力,机遇难得,更是挑战! 机遇在前,时不我待。让我们和沿线国家、政府、企业协力,共绘21世纪新丝绸

3、之路的历史宏卷,共铸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共享丝绸之路”主题活动公告,有删改),基础导练,问题导读,一、识记字音 二、通假字 (1)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乡,通“向”) (2)为发导绎(绎,通“译”) (3)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要,同“腰”,指衣腰) (4)留岁余,还,并南山(并,通“傍”,靠近) (5)堂邑父故胡人(故,通“固”,本来),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基础导练,问题导读,五、词类活用 六、相关成语 不可胜言: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基础导练,问题导读,1.在司马迁的笔下,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忠贞爱国,为人坚强

4、有毅力,心胸宽大,诚实可信。 2.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张骞这一历史人物?文章中是如何表现这一历史人物的? 提示:分析时应该结合文本内容和对于今天的意义等方面加以探讨。,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参考答案:张骞作为一个通月氏的使者,他能不畏强暴,忠于职守,以及他那种深入不毛之地、艰苦卓绝的探险精神,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来,无疑是应该受到尊敬的。 “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一句写他虽然被匈奴扣留,虽然在匈奴生活了十年,虽然在那里娶妻生子,好像是有了一个安逸的家庭生活,但他念念不忘自己是一个汉人,所以对汉朝廷赐予他出使所带的符节一直带在身上。爱国之心,天地可鉴。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

5、,依然是十分可贵又可钦佩的。 文中说:“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这表明,他时时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匈奴对他防备稍微宽松的时候,他没有沉湎于在匈奴的“幸福”自由的家庭生活,也没有逃回到大汉的国土,而是继续向西到大宛去。这种视使命高于一切的可贵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基础导练,问题导读,3.张骞的第一次出使成功了没有?联系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评价一下。 提示:理解时既要考虑到这次出使的目的,同时还要联系到出使的价值意义。 参考答案:他这一次出使没有取得成功。因为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害,立其太子作了君主。并且他们也降伏了大夏。土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认为远离大汉,

6、也没有报复匈奴的心志,所以他这次出使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这为他第二次出使奠定了基础。,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当过郎官。当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于是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和原来的匈奴奴隶名叫堂邑甘父的一同从陇西出境。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往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

7、,汉朝能允许我们吗?”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妻子为他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本想与汉朝沟通,却未成功。如今见到张骞,心中高兴,便向张骞问道:“你想到哪儿去?”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阻塞道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这时,

8、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国王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基础导练,问题导读,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而来,他沿着南山行进,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却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击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大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为人坚强而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堂邑父又是匈奴人

9、,善于射箭,每当穷困危急之时,就射杀飞禽走兽当饭吃。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回到汉朝。,典实和传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张骞 邓绍基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关于他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该书的卫将军骠骑列传中附有张骞传,在大宛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处也记有张骞事迹。如果说史记是因用“互见”法而使张骞附传简略,那么汉书中的张骞传则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张骞的生平和事迹。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看,张骞的功绩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作为使臣的功绩,一是他作为将军的功绩。张骞曾被封为博望侯,因何功劳而被封,史记记载有抵牾,同是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一处说“从大将军

10、有功,封博望侯”,一处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后人对“博望”的解释也不一样,有认为是地名,有认为是取“博广瞻望”义。不论对“博望”如何解释,也不论其被封原因,“博望侯”后来成为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的通称,则为事实。史记大宛,列传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即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影响于后世的,更为后世称颂的正是他作为使臣的功绩,“张骞通西域”早已成为世代流传的历史事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张骞的故事早已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题材,成为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典故。,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唐诗创作中,张骞和张骞的故事经常被作为典实使

11、用。以下举些实例来说明“张骞”成为使臣的代词。例如:杜甫在哭李尚书中云:“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此处李尚书指李之芳,曾出使吐蕃,故以张骞比他。又如,杜甫在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诗中写道:“讨胡愁李广,奉使待张骞。”这里也是以张骞来喻使臣,可见“张骞”之名已成为使臣的代称。又如韩翃在送监军李判官中说:“旧从张博望,新事郑长秋。”又如武元衡在酬太常从兄留别中写道:”张骞随汉节,王浚守刀州。”此处也是用“张骞”来喻使节。,张骞寻河源事成为去往西部边陲的典故。史记大宛列传中记张骞向皇帝说道:“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太史公曰:“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12、于是唐诗中就把“寻源”或“寻河”作为去西陲的典故使用。骆宾王在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诗中说:“泄井怀边将,寻源重汉臣。”杜甫在东楼诗中说:“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羊士谔在赴资阳经嶓冢山中写道:“今日鸣驺到嶓峡,还胜博望到河源。”岑参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说:“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李嘉祐在送崔夷甫员外和蕃中说:“君过湟中去,寻源未是赊。”崔融在从军行中说:“临海归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还有人写石榴树,也用张骞典故,如沈亚之的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应笑强如河畔柳,逢波逐浪送张骞。”海榴即石榴。“张骞使大夏,得石榴”的记载见于昭明文选李善注引博物志。唐代以前,南朝梁萧绎在赋得咏石榴诗中就写道:“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此外,孔绍在咏石榴诗中也有“移根逐汉臣”句。 无论是把“张骞”作为使臣的典故,还是把“寻源”当作去往西陲的典故,实际都关及张骞通西域,关及他作为一位使臣的历史事迹和历史功绩。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张骞出使事迹确实对后世影响很大。 (选自阴山学刊1995年第1期,有删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